目前分類:社會運動 (63)
- Sep 16 Wed 2020 03:19
從台灣援救香港抗爭者爭論,回憶學運時代的「散鳥」
- Sep 13 Sun 2020 12:40
不作死就不會死,不要把自己看那麼重─回憶當年學運社團心路歷程,與最近發生的時事雜感
1990年3月18日,台灣學生參與野百合學運。(資料照,Bubbha@Wikipedia/CC BY-SA 3.0)
可能因為這陣子,有個當年搞學運,大家都認識的同輩,爆發「不祥事」鬧挺大,又碰到家裡「生死大事」,這時候人就特別會回憶過去。可能也因為前陣子有人辦了「學生運動論壇」,最近經常想到以前搞學運社團的點點滴滴。
- Sep 29 Sun 2019 14:00
幫「人工流產應於妊娠8週內施行」公投案算筆帳
- Apr 05 Thu 2018 19:17
佔領了空間,流失了力量?
之前因為工作的關係,我常經過立法院附近,不管是反年改還是公投盟,甚至是勞基法抗爭時工運團體的棚子,常常只剩一兩個人,有時根本空城計。不知所謂的大愛憲改聯盟,很長一段時間只剩招牌。
如果政府單位或敵對的政治勢力要去驅逐,這些團體是無力抗衡的,而他們還能支撐這麼久沒被趕走,很簡單,因為他們對體制的威脅性趨近零。也還真是只有像柯文哲這種白目的政治人物,才會莫名其妙想去趕走他們,換成一個檯面上的傳統民進黨、國民黨政客,才懶得理他們咧,趕走他們除了被輿論痛罵鴨霸獨裁蠻橫之外,沒什麼好處,讓他們在那邊,反正也礙不了誰,對任何政權體制也起不了什麼傷害,何樂而不為。
- Aug 02 Wed 2017 17:59
如果他們真的是左統倒也罷了
前幾天長榮航空的空服員集體請天災假,自由時報的一篇報導,把這些空服員講的好像有什麼飛天鑽地的神功,把單純的勞資爭議說成驚天的政治大陰謀。只要對台灣工運的發展有點了解的人,都可以看出這報導有多荒謬可笑。
報導的第二段說「由於每個個案的背後,均來自同一個操盤者,即桃產總、具有左統色彩的工運者,政府追蹤發現,這已經超越了單純勞工權益的問題,進入非以勞工權益為主目的、非常複雜的運動面向。」好像在暗示這運動背後有中國共產黨的勢力在操縱,可是桃產總根本就不是左統,幾個支持空服員的工會或團體,也跟左統還是中國沒什麼關係。那些協助空服員的工運勢力,不管是個人還是團體,也跟中國還是統派沒多大關係。
- Aug 15 Mon 2016 02:29
[轉貼]長期OT致缺席或退學 4成在職青年無法進修
08月14日(日) 16:11
【on.cc東網專訊】 香港工時長冠絕全球,但社會各界對立法標準工時仍爭議不斷。一項調查發現,54.6%受訪青年認為工時過長,67.5%每周工時超過45小時,41.7%人因工時長而無法計劃進修及發展個人興趣。有培訓中心社工透露,接觸過不少進修的在職青年因長工時而需在凌晨做功課,或因加班而未能出席課堂,嚴重影響向上流機會。調查組織促請特首梁振英解散標準工時委員會,及兌現競選承諾立法標準工時。
- Jul 31 Sun 2016 07:06
從「今年九月將從國小開始深植勞動教育相關活動」談起
- Jan 14 Thu 2016 13:25
選後才是社運政黨會不會泡沫化的考驗時刻
大概是在1999~2001這個中間,社運界有一個小團體成立。這個小團體主張要社運要積極的去參與選舉政治,而且不是要像80、90年代之後的工黨、勞動黨、綠黨那樣,組織階級政黨或社運政黨,而是就進入民進黨,打著民進黨的旗號去號召工人階級,然後去結合工運、社區和其他社運團體,在民進黨內形成一股「進步的力量」,然後去推動階級政治的發展。
- Dec 27 Sun 2015 02:23
勞工團體與總統候選人會面,應該問些什麼?
12月21日,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蔡英文出席七大工商團體舉辦的台灣經濟發展論壇,被多個勞工團體到場抗議,指責蔡英文「面試當奴才」,抗議的團體工鬥連線表示:「各黨不願面對工人,然而對於代表資方利益的七大工商團體的「面試」卻積極參與,完全是只顧資方,避見工人的表現!」。被勞工團體抗議之後,蔡英文的回應是「派出前勞委會主委李應元出面,答應安排『兩週內會面』,就工鬥提出的『五鬥一案』、『沒收7天國定假日』、『南山罷工』等議題對話溝通」。
我不太清楚勞工團體打算質問蔡英文或民進黨什麼問題,從後來勞工團體的新聞稿看來,大概不外乎「國道收費員年資」、「勞工國定假日」、「南山人壽工會勞資爭議」「『五鬥』議題:年金、長照、約聘僱、醫消護、工會罷工」等,這裡議題,有些是勞資爭議個案,有的是勞動法令,涉及到勞動以外的社會政策,大概有年金、長照兩方面。
- Oct 30 Fri 2015 12:27
社運參政如何在地方突圍?
本文是看完《邱毓斌:社運參政要不要搞copy+paste?》之後的一點感想,要了解我在寫些什麼,可以點去看原文。
一、「知名度」。其實「知名度」是一個沒辦法量化甚至明確定義的東西,甚至它有很多面向,就像「知名度」有「聲名遠播」,但也有「惡名昭彰」的,像鄭捷保證有全國的「知名度」,但我想沒有政黨敢提名他。此外,知名度也有地方和全國的差別,有的人沒有全國的「知名度」,但是在區域內就很有名,有的人雖然有全國「知名度」,但被扔進某個區域去選舉時,他的「知名度」就被稀釋掉了,以本區來說,范雲全國的「知名度」可能高過蔣乃辛,可是在大安區裡面,蔣的「知名度」卻遠高於范。又如鄭村棋是有全國知名度的(前)工運領袖和「名嘴」,但他去年參選基隆市第2選區議員,只拿到932票(該區第一高票7,877,當選尾2,573,落選頭2,343),不如其他沒有全國「知名度」的地方政治人物。這是要參選的社運團體必須要思考的一點。
- Aug 16 Sun 2015 11:37
「生不逢時」的高中生
高中生反對黑箱課綱的行動,已經結束一個禮拜了,但是還是有政治人物跟媒體否定這些人抗爭的自主性,斬釘截鐵地說他們是被特定政黨、團體操控的,又信誓旦旦地說他們對國家、社會造成多大的破壞。
這群十七八歲的高中生承受學校、家庭、社會輿論的壓力,不禁讓人感嘆,他們真的「生不逢時」,因為台灣有高中生出來參與社會運動,這並不是第一次。2006年的倒扁紅衫軍,就有高中生穿著制服參與。反課綱的高中生晚出生了八九年,要是在八九年前趕上倒扁的話,他們就可以心安理得去參加街頭運動,甚至穿制服去也沒有關係。不會有人罵他們被政黨利用;不會有人說他們政治、司法很複雜很專業,不要盲動,不用怕校長跟警察上門關心,更不用怕有黑道來亂,還可以得到媒體整版整面的美譽,生不逢時,真可惜。
- Apr 13 Mon 2015 08:51
立法院佔領結束─一年後與佔領前發生的那些事
去年318當天,其實我根本沒有特別注意。318的隔天,我曾經去立法院中興大樓開會,因為是機構的會,所以非去不可,但是在當時,也很難評估到底運動會有什麼發展。一開始的第一個禮拜,我還比較關心某個惹出「不祥事」的社團學弟。
- Mar 20 Fri 2015 23:19
寫於318抗爭一周年
整個318沒什麼參與,只是去湊湊熱鬧,也沒辦法評論什麼。只是覺得,如果很簡單的就把參與者分成「溫和/基進」、「鷹派/鴿派」、「衝的/不衝的」,然 後就把一邊的人說成不進步,要承擔所有的責任,這實在是很廉價的處理方式。有的人常常叫人家要「辯證」、「彈性」「細緻」的看待運動,但有時候又超級直 線、一刀切的在那邊「大是大非」,這可能是我不夠「進步」,才會想太多。
這幾天看了一些文章,覺得有的人/組織是有從抗爭學到東西,有成長跟累積,有的還在繼續抱殘守缺、食古不化。我總是相信很多運動的成敗不能看一時的訴求有 沒有達到,群眾、組織有沒有累積和成長,議題有沒有持續發酵那才是真的,就像反核四,如果從結果來看,它不是成功的,但因為反核四運動,很多人跟團體開始 關心環境,從這過程中出現了許多組織,持續從事環境運動,甚至擴散到社區、農村的運動;或者又像06年反貪腐紅衫軍倒扁,看起來好像有幾百萬人參與、也真 的讓阿扁最後被關了,可是什麼都沒有累積,沒看到組織存續、制度改革,貪污腐敗還是持續,這種運動有跟沒有也差不多。
- Jan 27 Tue 2015 17:56
楊偉中先生《勉強算是「多餘的話」》閱後雜感
- Nov 04 Tue 2014 04:58
被邊緣化?為什麼?
從三月太陽花運動以來,老是有人在談民進黨被邊緣化的事,但事實上,傳統社運團體被邊緣化的恐怕還比民進黨嚴重,因為政黨還有選舉可搞,社運團體喪失群眾、議題的主導和社會關注,就會土崩瓦解。可以看到一堆人在批評目前當紅的幾個人或團體如何把焦點全部吸引走,還不乏極尖瑞的批判。但這些社運團體,搞運動已經一廿多年,卻在運動的主導上敗給一票廿出頭的小鬼,這段期間以來,好像少有人去討論─為什麼會這樣子?
在我還讀大學,參加學運社團的1990年代末到本世紀初期的時候,對於台灣現實政治,統獨、藍綠或兩岸關係,只要講幾句「國民黨跟民進黨都是資產階級政黨、黑金」、「統獨是假議題」、「階級議題重要性大於國族」大概就跟群眾交待得過去了,至於如何改變?不外乎講一些「基層組織工作」之類的,這種狀況大概持續了十幾年。
- Oct 06 Mon 2014 04:20
從太陽花運動的垃圾分類說起。
我們搞社運的時候,討論的都是組織工作,基層組織工作很重要,你不妨上網去找看看,每次一些社會運動中挫,或其他什麼反動的政治事件發生的時候,一些團體或者像苦勞網的評論,90%以上會提到社運要加強組織工作~~~之類的。
今年可倒好了,撲天蓋地的聲浪告訴你「去組織化」、「去中心化」對社運有多重要,任何在抗爭現場意圖維持某種秩序的,都被罵是「父權」、「另類暴力」、 「決策封閉」、「意圖接收運動」,連維持現場清潔都被講成「資產階級的風格」、「好孩子式社運的作法」。那以前的人所做或所說的那些,到底都是什麼?自娛 自樂還是怎麼樣?
- Sep 24 Wed 2014 12:03
關於學運社團
搞學校社團是很累人的,首先,你要確定組織要有一定的人數,所以招生很重要,留人很重要,招生始終沒有什麼很好的方法,新學年擺攤,要在校園裡面顧五天左右。然後人進來了,要想辦法留住他們,那又是一個很困難的工作。然後,一個學運社團裡面,有三五個人就算不錯了,但是人少又這麼密集的互動,通常搞學運的常常都跟自己班自己系的同學很疏遠,這三五個人可能是大學生活裡面還有人際關係的幾個人,摩擦和衝突在所難免。前幾年我聽說還有人特別去學一些團體動力的東西想處理這些問題,但好像沒什麼效果。
除了自己人以外,跟已經畢業的學長姊也要搞好關係,那是學運社團少有的一點resource,每學期如何去設計活動,也是一個大工程,因為大家想要的東西,關係的議題,有時候會差很多,要怎麼去平衡大家的需求?還有或多或少跟其他學校的社團也會有一點關係,這也要想辦法維持住,有時候你社團狀況好,換友社出狀況,或者友社狀況好,換你出狀況,有時候才一年,彼此社團的人已經都換到互相都不認識了。然後,學校三不五時來找麻煩,也要應付一下。
還有一個─錢,其實不太成問題,但如果真的要辦一點大活動,這也要傷一點腦筋。
- Jul 25 Fri 2014 22:26
台灣工運在2014要留下什麼?能留下什麼?
如果過個一廿幾年之後,某個學者或學生研究2014的台灣工運或工會組織歷史時,除了關廠工人的激烈抗爭、國道收費員工作權抗爭、私立高教機構勞動權益爭取、研究助理訴訟之外,他可能還會看到這些資料:
1.有工會和工運團體在三月太陽花運動跑去支持兩岸服貿協定,成為舉世少見支持自由貿易的工運團體;
- Jul 10 Thu 2014 00:32
2014社運之傲慢與偏見
很多人評價社運的標準或架構,說真的很簡單,就是沒按照我想法去進行的運動,甚至我(的組織)沒辦法掌控的運動,就是爛的運動,就是「掙到的終究只是在媒體上的短暫曝光,並不見完整的論述與整體的戰略」,就是「以毫無成果的方式收場」。
連有權有勢但是在社運場域常常被邊緣化的民進黨,尚且不敢這麼hiau-bai,怎麼會有人用這麼傲慢又草率的架構去分析一場運動?要這樣講的話,巴黎公社有什麼策略可講?怎麼大家唱國際歌唱的這麼高興?格瓦拉的革命除了在古巴成功之外,在拉美和非洲幾乎沒有成果,那大家一直穿他的T恤?一直讀他的書和看他的電影?1968巴黎五月學運有什麼整體的戰略嗎?怎麼大家歌頌得五體投地?美國黑人民權運動除了幫黑人爭到政治權力之外,有改變美國政治、社會的啥結構嗎?現在在美國不是都還看得到種族歧視?這樣子Martin Luther king和Malcom X不也沒有多大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