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24立法院現場27  

去年318當天,其實我根本沒有特別注意。318的隔天,我曾經去立法院中興大樓開會,因為是機構的會,所以非去不可,但是在當時,也很難評估到底運動會有什麼發展。一開始的第一個禮拜,我還比較關心某個惹出「不祥事」的社團學弟。

其實去年立法院占領行動剛發生的時候,那種氣氛就很像如果有群眾在今年4月1日的凌晨,因為亞洲投資銀行的議題突然又佔領了立法院或哪個政府單位。保證有很多人是「啊?」這種反應,就像去年318的時候,我所認識的不少人,即使已經長期參與社會運動,他們一開始是不理解也不認識那些去佔領立法院的團體。黑島青、林飛帆這些名字今天可是家喻戶曉,但一年多前是沒多少人認識他們的(黃國昌、陳為廷可能知名度稍高一點)。

如果我們把時間稍微倒帶一點,陸委會是在2013年6月21日就簽署的,但直到9個多月之後才引發那麼激烈的抗爭,這中間不是沒有人去抗議服貿議題,但是幾乎沒引起多大的注意,它受矚目的程度可能甚至不如文林苑、中科四期、大埔、華光社區、苑裡反風車、核四......,更別說2013年7月份爆發的洪仲丘案(不知道有沒有網友會說洪案是為了掩蓋服貿爭議而被刻意擴大的)。也許是因為服貿還要過立法院這一關,而2013年6月25日,立法院就朝野協商決議說要實質審查,所以可能很多人就覺得這事沒有那麼緊迫。當然,之後又發生九月政爭,輿論解讀是馬英九為了通過服貿要搞掉王金平,慢慢讓許多人有了危機意識,但這都是之後的發展了。

到了今天,很多人都會把導火線歸諸於2014年3月17日張慶忠那30秒審查,可是說真的,就算是發生了那樣的事,真的就惱怒到想馬上行動的人是有多少?立法院裡的打打鬧鬧,台灣人不是已經很習以為常了?

之前有某個野百合出身,現在在陸委會擔任幕僚的人士,說服貿動員的動力主要是「族群主義」,好像只要是「族群主義」釀起的社運,就沒有正當性。可是就看看我們世界,不是到處都有族群、文化、宗教的衝突?就看看這幾個月,無論是烽火漫天的中東、查理周刊攻擊事件、美國警察對非裔族群的暴力行為,這不都是「族群主義」作祟?難道這些人覺得,只要他們不喜歡的運動,就套個「族群主義」,還是什麼「舊冷戰思維作祟」,然後就不用管了,這到底是什麼樣的心態?所以不必奇怪為什麼現在的執政黨被逼到如此窘境,他們的主事者當中,有相當大一部份都抱著這種消極心態。

再回頭來看台灣的狀況,而且如果我們仔細分析,「族群主義」真的那麼管用的話,國民黨根本不可能在2008執政,所有對中國的開放政策應該都沒有人要支持,2010ECFA就簽不了了,2012馬英九也不會連任,還輪得到貨貿、服貿和亞投行?

其實不必說到政治人物,如同前面所說的,服貿議題在2013年6月浮上檯面之後,在社運的關注相當少,這背後的原因也許是許多人對這個議題的解讀,也是統獨、藍綠政治和「族群主義」,而我們的社運長久以來便不是太怎麼理會這些議題,即使貿易和勞工、環保、貧富差距等議題息息相關,但十幾年來,從WTO到兩岸經貿往來,社運在這方面的著墨相當少,有很多地方甚至沒有共識。

無論這一年社會 的氛圍是怎麼改變的,佔領立法院這件事畢竟是從服貿和兩岸的議題所起的,無論要怎麼檢討,應該要認真去了解、討論服貿、兩岸或者進一步去談它背後可能有的 族群、統獨、中國崛起議題,如果只是便宜行事的不去談它,這種對現實政治大拒絕的態度,因為過去給個籠統的「統獨不是現在的主要社會矛盾」,已經解決不 了,新一代的群眾已經不買這種帳了,這樣的趨勢,台灣無論是傳統或新興的社運團體、政治團體,如果還希望號召更多的群眾或擴展組織,最後都要改變自己的心態,在群眾提問的時候,給一個明確的答案,如果他們還想發展,甚至只想求生存的話。

事情過了一年,有些去年被排擠在決策圈外的個人或團體,這一年也沒看到他們在服貿或者兩岸的議題上有什麼努力或著墨,一年到了,回頭檢討的因為某些人太獨裁,所以他們不能進入決策圈,這真的是很可惜。所有的檢討和回憶,幾乎都集中在決策層面,大家紛紛的說當時要是怎麼樣怎麼樣,之後就可能如何如何,但似乎沒看到一個人承認自己在那個當下,其實是很無知的,根本搞不清楚狀況。

要開始承認自己的「無能」,才有進步的「可能」,一個人老是要當全知全能的半仙、預言家,這樣的人有辦法成長嗎?此外,也沒有什麼人去討論服貿這個議題本身,很多對服貿本身沒多少認識或行動的人或團體,過去一年還是沒有多少著墨,黃國昌在接受「新頭殼」訪問的時候曾說:「...當時決定重要會議的聯席會議中,NGO有10個代表,學生也有17、8人,加起來每次開會的人其實不少,但事後反省這些代表絕大多數都是一開始就參與『反黑箱服貿陣線』的人,而佔領議場後參與青島東路、林森南路8巷、濟南路的賤民解放區的人都是後來才加入的,但決策聯席會並沒有隨著運動規模擴大而增加外圍佔領區代表。」黃的談話已經引起很多反駁和批評,被歸類為「後來才加入的」人或團體當然也會很不,但是如果大家執著的是能夠作點什麼,而不是決策的權利,為什麼沒有人說說這一年自己因為這個運動改變了多少,或者因為這場運動,對這些議題或者衍生出來的其他社會議題,又有了多少努力、實踐跟新的認識。如果只是為了決策權才去投入運動,而這些人之前又沒有針對這個議題有什麼表現或論述,我要怎麼相信這種人或團體有了決策權之後,能做出什麼決策?難道不會把群眾或運動帶往毀滅?

既然大家要說不要偶像化,也不要造神,恐怕不只對人,也要對事件本身拿掉那些被美化的部份,承認它可能有一些偶然的成份,接著去承認自己不足的那個部份,老是批評別人造神、偶像化,可是自己卻不願意承認自己可能也那麼厲害,那要怎麼深刻檢討反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w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