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電影 (11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這兩天去看了《為你說的謊》,評價一般,劇情沒什麼特別,演員的表現也很扁平。

Alicia Vikander是很好的演員,今年也才拿了奧斯卡,但是在《為你說的謊》演成一個歇斯底里的八婆,除了搶人女兒跟要害老公去坐牢之外就沒什麼了。當然作母親了為了子女,有時候會很情緒化、不講理,也許是導演要她這樣演的。

文章標籤

sw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我沒看過幾部侯孝賢的電影,不過他是不是很喜歡讓他戲裡面的男角色全死光?《悲情城市》是這樣,《尼羅河女兒》也是這樣。還有他似乎很喜歡電影裡面有一點黑社會、幫派的東西(《悲情城市》、《尼羅河女兒》還有《好男好女》),但拍出來感覺不到位,顯得多餘。

文章標籤

sw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391105_560918394060923_334524352937061298_n  270sC

一、還不錯看,但演到《冬蟬》打瞌睡,真看不懂那一段到底要表達什麼,其他都還好。

二、《十年》裡面其實有點到一個國際化和中國化之間矛盾的問題,《浮瓜》裡面有一個一直絡英文的建制派(從那個演員的體型外貌,應該是影射香港建制派律師、山西省政協委員馬恩國,曾經在香港立法會和「長毛」梁國雄用粵、英語夾雜對罵),《方言》一開始小孩迷貝克漢,要爸爸買球衣給他,然後還要去同學家看「復刻版」。這是在暗喻,即使中國共產黨和建制派要在政治、經濟、文化上,把香港往中國拉,但西方文化還是凌駕在這一切之上;《本地蛋》最後把日本漫畫《叮噹》都禁掉,似乎是暗示如果中國要全面拉住,甚至要把香港變成一個文化孤島,阻絕掉許多全球化的元素進入香港,但這可能嗎?經濟和社會文化高度的「和世界接軌」,就是香港賴以維生的基礎,中國在經濟和政治上,也需要香港這樣的角色,作為和世界接觸的另一個「白手套」,而且如果親中建制派都那樣「崇洋媚外」的話?要把「外國勢力介入」排除掉談何容易。

文章標籤

sw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inochet__2071357b paul-schaefer  

  智利獨裁者Augusto Pinochet                   晚年的Paul Schäfer本人

《窒命地》背景是1973年的智利政變後,獨裁者Augusto Pinochet的軍政府,利用邪教領導人─Paul Schäfer掌管的「尊嚴殖民地」(西班牙文:Villa Baviera,德文:Colonia Dignidad,英文:Dignity Colony),監禁、凌虐異議人士的真實事件。題材搭上了真實的歷史事件,意圖要結合獨裁政治的恐怖和類型化的懸疑驚悚元素,但是整片看來,並沒有很成功。

sw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41844276160392014121311493214_08620

大韓航空副社長趙顯娥2014年12月赴首爾航空鐵道事故

調查委員會接受調查,並就「堅果返航事件」首度公開道歉。

sw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眼睛》Big Eyes
《無人出席的告別式》Still Life
《冬日甦醒》Kış Uykusu/Winter Sleep

sw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Gone-Girl1-231x300  
我跟看過電影《控制》的人都差不多,越看到最後越不安,特別是我跟一般電影觀眾差不多,都很希望看到那種很傳統的─「好人有好報、壞人死了了」的圓滿大結局,但這片顯然就不是這樣子的傳統通俗電影。
但是電影看到中間我就覺得,其實這電影根本在偷表傳統上比較支持民權、平權、政府干預,政黨上比較傾向民主黨的所謂美國自由派(Liberalism)吧?特別是中產階級當中的Liberalism。

sw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war  


sw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temeraire Self-Portrait-c_-1799  

          《被拖去解體的戰艦無畏號》             William Turner自畫像             

《透納先生》雖然談的是藝術家的人生,但這實在不是一部賞心悅目的電影,片中的角色都不是什麼俊男美女,男的垂垂老矣,女的人老珠黃,電影裡面也沒有人展現出什麼高尚或者善良的道德情操(只有到最後透納對要用10萬英磅買下他所有作品的富商說不,並且表示要把他的畫都捐給國家讓一般人都可以免費欣賞,那段令人感動),都是粗鄙無文的言談,或者充滿市儈的現實利害計算,對於藝術的討論都集中在畫要賣多少錢,還有一些外行人的評論,或者在藝術學院裡討論,誰能爬到多高的位置;連性愛或者親熱的情節,看起來都像家畜在交配一樣。透納的管家Hannah臉上長的那些紅疹,似乎是梅毒的症狀,如果她有梅毒,那透納是不是也有梅毒?難怪他會瘋瘋癲癲的,梅毒到了末期確實會有精神病的症狀。

sw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l_fich37673690_0005  

要怎麼評價《愛琳娜》?是當成愛情電影、溫馨家庭倫理電影、勵志電影還是社會批判的電影?它並沒有很深刻或露骨地去批判、揭露社會結構的問題,包括性別、階級、家庭、貧富差距,大概都是點到為止。所以我覺得,還是當成一部勵志色彩的愛情電影吧?看到最後,比較批判的那一面透過「女俠」的出現,又加上一些抗爭畫面才比較突顯之後,電影也就結束了,這部份可能佔到全片頂多1/10,卻是有點突兀的收尾,我倒是覺得,如果能拍一部比較單純的愛情片也就罷了,如果要突顯對社會的批判,或者是要一種勵志的色彩,也不是不能在愛情故事的鋪陳中加一點元素,也就足夠了。

 

sw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White God  

好萊塢電影裡面有一類大概可以稱為「動物災難片」,從《鳥》、《大白鯊》甚至到科幻的《侏羅紀公園》,從寄生蟲、殺人蜂到蜘蛛、毒蛇,上個月我還在第四台看過一部叫《食人鰻》的,連鰻魚都會跑到陸地上殺人。但這些電影除了利用非理性的動物獸性,渲染恐怖或血腥之外,多半還是要控訴人性,因為這些動物會引發災難,多半還是因為人類的貪婪、無知,不是過度開發,不小心把牠們從荒郊野外帶進大都市,或者是要改變這些生物的基因品種,開放出新的物種,最終還是為了利益,由於貪婪而嘗到苦果。這種電影背後的精神,還是在譴責人類的無知、貪婪,以及人類不尊重大自然的法則,自以為上帝,硬要強行操弄,最終釀成悲劇。

《忠犬追殺令》雖然不是好萊塢的電影,而是來自匈牙利,但全片隱約看得到這樣的故事模式─人類為了自身的方便,拋棄了狗,有人甚至要訓練狗互相廝殺來賭博牟利,最後失控了,狗跑到都市裡弄的天下大亂。但和好萊塢的「動物災難片」不同,這些狗並沒有到處濫殺無辜(但是可想而知,間接會造成車禍之類的意外),相反地,他們只攻擊那些曾經傷害過牠們的人,並不是瘋狂的無差別攻擊。電影也許是想反映出一種「人不如狗」的概念,就是人根本也不管狗到底有沒有主人,見了就抓、撲殺,相反地,狗還只找害過牠們的人算帳,所以到底是這些禽獸還是人類比較善良?理性?文明?這倒是一個很有趣的命題。

sw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l_fqen42326612_0001  

跟過去Atom Egoyan的電影相比,《雪地迷蹤》相當不一樣,過去他的電影總是沒有明確的好人/壞人差別(《A級控訴》裡面的土耳其人算嗎),甚至沒有多少善惡道德批判的部份,這次有個戀童綁架犯,而且是電影一開始就出現了。過去他的作品總是有很多曲折的心理遊戲,這次卻平鋪直敘,差一點就像一部普通的類型化犯罪電影。

但是,如果是要拍一部警匪對峙的傳統推理型犯罪電影,勢必要有警匪你來我往的高戲劇張力情節,但是這又沒有在《雪地迷蹤》裡面,甚至裡面的警察差不多跟一群廢物一樣,偏執地莫名其妙懷疑綁架犯是父親Matthew,還用自己的親戚小孩釣戀童犯集團上鉤,連警官自己差點都死在犯人手上,所以如果當一部類型化的犯罪電影,又顯然非常不足。

sw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51BKlLo+rgL  

 

《生之慾》說的是一個資深公務員渡邊勘治,在一個可有可無的政府崗位,做著乏味至極的工作,天天就是蓋章、蓋章、蓋更多的章。服務卅年之後,突然被醫生告知自己罹患胃癌,萬念俱灰(胃癌到了今天其實很容易治癒,只要沒弄到末期,大概都可以治療,頂多就是胃割掉一部份)之下,又聽到自己的兒子、媳婦在嫌他礙事,甚至覬覦他的退休金,憂憤之下索性把存款領光,工作也不去,四處晃蕩,有一天晚上在一個飯館遇上一個作家,他向作家吐露了自己的心聲,作家同情他,然後帶著他四處花天酒地,希望讓他在死之前至少能享受一下,他們去了許多聲色場所,但是渡邊先生顯然不適應這樣的生活,在一個夜總會唱了一首極為落寞的老情歌之後,還是跟作家分開了。

sw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age NEBRASKA-Poster ida-website-oscar

arton22663-a7b3b %EB%B6%80%EB%9F%AC%EC%A7%84~1  Dallas Buyers Club    

20141217064805-1586-Default-portrait_over L'image manquante  MI0003612087  

sw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otell-poster.jpg    idioterne-1998_xvx_72195.jpg  

《瘋狂大飯店》描述的是一個創傷復原團體,這種團體工作模式在社福或心理治療領域很常見,但電影裡所發生的事,都是團體成員自己做的,不是團體帶領者的指示或建議,我想起以前在社工系念書的時候,社會團體工作課程上討論的一個概念─每個團體都會有它自己的生命、發展,很難預期團體會走到什麼地步。

如果從社工專業的觀點來看,沒有一個機構會讓《瘋狂大飯店》裡面的事發生在自己個案上,不論是跟陌生人性愛、自虐自殘、奇怪的角色扮演、突然離婚,在目前的運作規範和體系下,大概都會被阻止。但是如果從電影情節的發展裡,它看起來似乎管用,也許我們該思考一個問題:即使它有悖於我們的倫理規範或法律,但如果它有效,那要阻止它發生嗎?又或者我們的專業發展根本有問題?根本無法幫助那些需要被幫助的人,或者說我們意圖要協助的對象?

sw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勞工、勞動、工運:《礦味生活》、《貪欲帝國》、《燃煤的餘燼》、《鐵夢》、《示威嘉年華》

環境、環保、生態、人地關係:《火山好日子》、《沉默的鬥牛》、《湖畔的緬甸夫人》、《八堂的綠色之戰》、《黑》、《刪海經》、《十二夜》、《祭之馬》、《稻米之歌》、《東京梭影》

國族、族群、移民、宗教:《國界蒸發》(前南斯拉夫)、《夢想中繼站》(中東、伊朗)、《聽阿嬤的話》(加拿大越南族群)、《邊界移動兩百年》(泰北金三角華人)、《失婚記》(台灣外配)、《餘生—賽德克.巴萊》(台灣原住民)、《流浪的狗》(台灣人)、《吾島無家》(印度、孟加拉)、《愛的骨牌效應》(阿布哈茲)、《地毯上的烏托邦》(伊朗、穆斯林)、《應許之地》(阿爾及利亞)、《雲的那端》(台法混血兒)、《犴達罕》(中國東北游獵民族)

sw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3123123213  p_cray_ect_080805_video-260x195  

Woody Allen顯然對Jasmine太壞了,劇情的安排,好像把她的遭遇要演繹成一種「自食其果」的狀態。這是第一部我進戲院看的Woddy Allen的電影,有的女性主義者常常會批評有的男性文學家或電影導演有「厭女情節」,總是把女人描寫得很刻板或刻薄,而且他們的作品裡,女人很少有好下場,壞女人甚至比壞男人的報應還要更悲慘,我不知道Woody Allen是不是這樣的導演,但是他在片中顯然對Jasmine有點苛刻,好像她會有這樣的結果都是咎由自取的。

但是以我這個社工又待過精神障礙機構的人來說,一個在領養的家庭長大,父母又很早過逝,這會不會造成她從小就有強烈的不安全感?其實她妹妹Ginger跟她的行為模式也很像,也是不斷的在想從男人身上找到安全感,很容易付出感情,像是她很快被Al吸引,又輕易原諒Chili的暴力行為,這實在很像典型的家暴受害者的模式,只是像Jasmine說的,她運氣比較好,而Ginger還在尋尋覓覓,但這兩個人的情感依存模式其實是很像的。

sw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回到初相遇》/La vie d'une autre
《精油與肌膚》/No Mires Para Abajo.
《南方野獸樂園》/Beasts of the Southern Wild

sw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NO》的故事結構差不多就是典型的「媒體小蝦米扳倒獨裁者大鯨魚」架構,這倒不是說電影誇大了男主角─Gael Garcia Bernal飾演的廣告製作人Rene Saavedra的貢獻,畢竟都是依史實拍攝的,電影裡面出現的廣告片段或者事件,並沒有什麼扭曲或捏造的部分,但是電影忽略了讓皮諾契倒台的一些結構性因素。在國際政治,方面當時美蘇冷戰已進入尾聲,蘇聯雖然還存在,但是走向市場改革路線已經是越來越可以預見的趨勢,而冷戰時期蘇聯集團的東歐附庸國─波蘭、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都差不多在這個時候放棄了共產專制體系,走向民主改革,同時蘇聯也開始從阿富汗撤軍、裁減核武、與西方國家和解。這種趨勢使得美國支持反共獨裁政權的正當性越來越薄弱,所以80年代末越來越多美國支持的右翼獨裁政權,包括我們台灣、南韓、菲律賓、南非和一部份中南美洲國家,都必須做出民主開放的措施,當然包括本片講述的智利在內。電影對國際政治因素,倒不是完全沒提,例如電影一開始男主角和他老闆就在討論美國到底支持YES還是NO,電影裡面播放當年NO陣營的廣告片中,有一段出現了美國好萊塢藝人的談話,包括Jane Fonda還有飾演超人的Christopher Reeve。

還有智利國內的各政治勢力願意拋下成見,團結一致的打贏這場公投選戰,也是很重要的因素。由國內十六個政黨組成的聯盟,包括了中間偏右的基督教民主黨和極左的共產黨,主要的領導人例如基督教民主黨的Genaro Arriagada、Patricio Aylwin(皮諾契下台之後繼任智利總統),社會黨的Lagos Escobar(2000~2006當選為智利總統)。但是在電影裡,這些政治人物看起來不是老古板,就是活在獨裁陰影走不出來的人。反對陣營大量的動員志工,到都市的許多角落鼓勵選民出來投票(電影裡有說到,勝負的因素在於讓那些反對皮諾契,但不想管政治又覺得公投沒用的民眾出來投票),對於公投的勝利功不可沒,但電影裡幾乎看不到這些人的努力,好像只是因為看了電視廣告片這些人就出來投票了。

sw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追密者:失控正義》(The WhistleBlower)
《巴黎妓院回憶錄》(L'Apollonide/Souvenirs de la maison close/House of Tolerance)
《醉後型男日記》(The Rum Diary)

sw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