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還不錯看,但演到《冬蟬》打瞌睡,真看不懂那一段到底要表達什麼,其他都還好。
二、《十年》裡面其實有點到一個國際化和中國化之間矛盾的問題,《浮瓜》裡面有一個一直絡英文的建制派(從那個演員的體型外貌,應該是影射香港建制派律師、山西省政協委員馬恩國,曾經在香港立法會和「長毛」梁國雄用粵、英語夾雜對罵),《方言》一開始小孩迷貝克漢,要爸爸買球衣給他,然後還要去同學家看「復刻版」。這是在暗喻,即使中國共產黨和建制派要在政治、經濟、文化上,把香港往中國拉,但西方文化還是凌駕在這一切之上;《本地蛋》最後把日本漫畫《叮噹》都禁掉,似乎是暗示如果中國要全面拉住,甚至要把香港變成一個文化孤島,阻絕掉許多全球化的元素進入香港,但這可能嗎?經濟和社會文化高度的「和世界接軌」,就是香港賴以維生的基礎,中國在經濟和政治上,也需要香港這樣的角色,作為和世界接觸的另一個「白手套」,而且如果親中建制派都那樣「崇洋媚外」的話?要把「外國勢力介入」排除掉談何容易。
三、《自焚者》提到香港要爭取政治上的自主和自治,要去跟另一個宗主國去爭取,這種觀點和台灣的「五一俱樂部」、「台灣民政府」論述基礎有點類似,就是既然台灣要在強國的政治夾縫爭取某種政治上的自主,為什麼是向中國,而不是美國?如果美國對台灣政治地位的影響也不亞於中國。不清楚這是香港獨派還是本土派的真實狀況,還是導演自己虛構的?電影一開始打了一個「本片內容純屬虛構,如有雷同實為巧合」之類的字幕,所以是虛構的吧?如果是虛構,不知道IDEA會不會是來自台灣?
四、這是一部很男性的電影,所有主要角色幾乎都是男性,只有《冬蟬》和《自焚者》角色比較性別平衡。《自焚者》的巴基斯坦移民後代女性角色Karen很搶眼,還有那個自焚的老太太也是畫龍點睛,但Karen演到中間被警察抓走就不見了。《浮瓜》兩個混混是男的,那一堆策劃陰謀的港共和建制派也是男大於女,設定要挨槍的建制派政客是一男一女,但他們是沒什麼台詞的角色;《方言》就司機他太太一開始出現一下,後面就不見了,大部份配角也都是男的;《本地蛋》主要角色也都是男的,女性角色只剩有少年軍裡的小女生。《方言》、《自焚者》和《本地蛋》都有家庭生活的戲,但母親的角色幾乎不存在,《方言》的母親還出來一下子,《自焚者》裡面那個家裡被搜的五金行老闆,母親角色就莫名其妙不見了,《本地蛋》裡食品行老闆他太太,從頭到尾都沒看到。而且,戲裡也沒交待這些母親的消失,是離婚了還是死了。
五、除了缺乏女性觀點之外,戲裡面也沒有LGBT的角色或情節,所以中國官方還是香港建制派要抹黑這部電影,大可出動宣傳大軍痛罵這片「缺乏性別多元觀點」、「『港獨』是男的嗎?」、「香港本土運動是男性沙文主義」、「『港獨』沒有女人的份?」、「香港本土運動是異性戀霸權」.........等等,搞不好焦點就轉移了,甚至可以動員到一部份香港文化界的人抵制這部電影,這不是一直拿國族去打來的高明多了?用「更基進」去打擊「基進」,用「更進步」去修理「進步」,用「文青」去戰「憤青」,用「彩虹旗」去打「港英旗」不是比較有效?台灣反對台獨的,不管是國民黨、左統還是民進黨內某些人,都懂得把台獨描繪成男性沙文主義(其實這部份是事實啦),怎麼統戰和政治宣傳的祖師爺─中國共產黨反而忘了這點?還要柯文哲去「提醒」他們?
六、雖然有些瑕疵,但電影還是值得一看,反正台灣再另一個十年,恐怕也拍不出這些東西,這幾年台灣獨派要是要辦影展,還是只能放《被出賣的台灣》、《眼淚》、《天馬茶房》甚至~~嗯~~《悲情城市》等等不是跟史實嚴重出入、觀點語焉不詳,不然就是意識型態交代不清的東西。但即使如此,我還是不希望台灣的電影導演動不動就發大願,豪語說要拍二二八,拍白色恐怖,拍美麗島事件、野百合學運還是鄭南榕,結果什麼都拍不出來,不然就是拍出一些「歷史奇幻片」、「本土文青愛情片」,我寧可台灣去嘗試像羅馬尼亞電影《黃金年代狂想曲》(Amintiri din epoca de aur/Tales from the Golden Age,2009)那樣的作品,去挖掘一些高壓威權時代,集權獨裁的體制和緊縮的社會文化對一般人民生活的小故事,會比較容易引起一般政治意識模糊台灣人的共鳴,創作上容易處理,市場票房也比較好看。即使這樣也並不容易,但這牽涉到很多複雜的問題,去責怪台灣的電影創作者也不盡公平就是。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