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怎麼評價《愛琳娜》?是當成愛情電影、溫馨家庭倫理電影、勵志電影還是社會批判的電影?它並沒有很深刻或露骨地去批判、揭露社會結構的問題,包括性別、階級、家庭、貧富差距,大概都是點到為止。所以我覺得,還是當成一部勵志色彩的愛情電影吧?看到最後,比較批判的那一面透過「女俠」的出現,又加上一些抗爭畫面才比較突顯之後,電影也就結束了,這部份可能佔到全片頂多1/10,卻是有點突兀的收尾,我倒是覺得,如果能拍一部比較單純的愛情片也就罷了,如果要突顯對社會的批判,或者是要一種勵志的色彩,也不是不能在愛情故事的鋪陳中加一點元素,也就足夠了。
看完《愛琳娜》可以感受到導演的誠意,《愛琳娜》是台灣這幾年少有試圖去描述社會問題或社會底層、邊緣人的一部電影(另一部我想到的是《不能沒有你》),當然,確實沒有到「分析」或「解構」那樣深層的程度,只是把這件事「講出來」而已,可能還沒有「講」得很成功。當然,電影有不少瑕疵,包括一些台灣電影常態性的問題─故事線太分歧、架構零碎、角色扁平....等等,但這只能說是台灣電影的通病。就我這幾年看過的台灣電影來說,至少在故事支線太分歧,導致架構支離破碎這一點,《愛琳娜》已經比其他台灣電影處理得好多了,除了「陳愛琳」的主線之外,其他包括他的父親、家人、戀愛對象....大概都沒有搞到過於「喧賓奪主」的程度。
但是,把一場社會運動突然加進本來以戀愛、男女感情為主軸的電影基調裡,當然是有一點突兀,因為在這之前,電影沒有什麼暗示、鋪陳或布局,陳愛琳就突然變成抗議社會的女俠了。無論是電影的宣傳還是電影本身的鋪陳,導演的企圖就是在邊緣/底層群體對主流社會的反 抗,但是我們還沒看到有什麼反抗,先看到的卻是對主流社會價值的靠攏與認同,陳愛琳一直是認同那種「力爭上游」、「男婚女嫁」的主流價值,但是被社會所淘 汰、拋棄之後,才決定走上「扳回一城」的路上,可是她反對這個體制嗎?我看不出來她,因為從來沒看到陳愛琳有什麼具體的行動去反抗或抵制這個體制,甚至連咒罵個幾句也沒看到。話說回來,要怎麼拍運動?或者怎麼拍出底層、邊緣人民對主流社會的反抗嗎?一定要拍一場示威遊行嗎?或者一定要把抗爭歌曲插進去?
要台灣的導演去拍那種很純粹的「第三世界電影」,像伊朗Abbass、Makhmalbaf、Asghar Farhadi、Jafar Panahi那樣,一部電影只講一個生活/生命任務故事(任務包括:找媽媽、弄一雙鞋、東西掉水溝、要跟老公離婚、弟弟要被處決了得花錢去贖、一起出來度假的女性朋友失蹤找不到......等等)除了任務以外什麼背景都不交待,也別無其他任何的故事支線,角色接近個位數,電影在90分鐘之內全部結束,這樣的要求可能太難了,更何況台灣市場也不會接受。
對於導演是不是在「消費」底層文化,或者到底有沒有真的拍出「台灣的底層文化」,可能是一個值得爭議的地方,但是台灣也很少有系統的去整理,或去突顯甚至去包中具代表性的底層文化是什麼,更遑論是拍到電影裡面,我們的具代表性的底層文化是什麼?這個問題的答案可能在台灣共識度極低,有人會覺得歌仔戲是台灣的底層文化代表,有人會覺得是布袋戲,有人覺得是電音三太子,甚至可能是鋼管舞、檳榔西施、八家將.......無論是底層文化,或者是反對體制的抗爭文化,也許可以期待台灣電影又更多更好的作品,只是恐怕這不只是電影創作者的問題,還包括許多文化、社會層次的部份需要努力。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