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萬億(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
1994年陳水扁競選臺北市長,選前為了拉攏弱勢團體,承諾要尊重專業,任命社會福利專家當社會局長,當選後爽約。我撰文批判,換來扁迷的極度不悅。2014年柯文哲競選臺北市長,選前也為了拉攏弱勢團體,承諾要尊重專業,組成社會局長遴選委員會。一樣的結局,當選後爽約,沒有實現自己所說的「改變」。
柯文哲為自己的背信辯解說,過去臺北市8任社會局長,只有3任是社工背景,包括現任局長王浩也非社工出身。是的!過去就因為隨便找個外行人當社會局長,才會做爛。如果郝龍斌的外行社會局長江綺雯、王浩做得好,就不見得會輪到柯P上台。柯P又說政務官最重要是掌握方向、價值和協調能力,不見得是專業。但是,說到任命姚立明的妻子楊芳玲擔任法務局長時,又強調她法律專業沒問題,適合市府的職務。這是什麼邏輯?根本就是雙重標準。最後連自己身為醫生當市長,算不算跨界,「總不能說政治系才能當市長吧?」的鬼話都出口。市長是民選,當然不限職業、性別、族群,有本事就選上。但是,局長是市政分工下的專業部門,如果社會局長不重要,不需要專業,六十年前政府就不該設社會局(處)了。
請縣市長尊重社福專業不是為了搶一個局長缺,而是為臺灣的社會福利請命。那些外行的縣市社會局長大多只會配合縣市首長,將社會局當成社會資源的開發者兼散財童子;或是把社會福利當成慈善施捨;更甚者,將之操作成縣市首長個人的選舉資源,把社會工作人員當成是服務選民與議員的樁腳。過去那些拼命在加碼各種津貼的縣市,或是不推平價幼兒園而拼命開公共托嬰中心,或是把社福中心與家防中心,帶向官僚化的社會局長都是外行人。
在這個財富分配不均、居住不正義、家庭功能萎縮、親職能力下滑、配偶暴力嚴重、生育率超低、兒童照顧負擔沈重、兒童虐待危機四伏、環境與就業障礙重重、人口老化嚴重、長期照顧服務短缺的情況下,每一個縣市都迫切需要建立人民基本維持生活的經濟安全系統、以家庭為中心與以社區為基礎的基層社會服務系統、兼顧嚴重身心障礙者與失能老人的長期照顧系統、預防與緊急介入並重的家庭暴力防治網絡、普及而平價的社區幼兒照顧系統、結合學校與社區的兒童少年輔導系統、友善兒童婦女身心障礙者與老人的文明城鎮。這些都是需要具社會工作專業的局長才能帶領員工完成的社會工程。
這次地方選舉,提高津貼又成為熱門政見,包括育兒津貼、生育補助、老人假牙補助、健保補助、獎學金等。多虧有些接受社福專業諮詢的縣市,提出一些實用的實物給付,例如:社會住宅、非營利幼兒園、社區褓母、課後照顧、送餐服務等。如果縣市現金給付額度的確偏低,當然可以視財政狀況調整。但是,忽略地方社會福利服務體系的建構,絕對會讓一些需要被照顧、保護的人民失去被幫助的機會。可見,找一位內行的社會局長是多麼重要。如同支持衛生局、教育局需要專業局長一樣,請為市民的福祉而任命具社福專業的社會局長。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