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倫隨筆
BBC中文網記者 蘇平  

聽過這樣一則笑話:英國人覺得機會"nowhere"(哪兒都沒有),但是外國人
一看,卻覺得機會"now here"(就在這裡)。同樣7個字母,含義大相徑庭。 

最近去美容院,與美容小姐閑聊。去年歐盟東擴之後,她從保加利亞來英國。
在這家美容院工作不到一年,已經升為美容師的"領班"。 

這位第一次遠離父母、只有二十出頭的小姑娘說,過去一年從來沒有泡過病假
,幾乎從來沒有遲到過,節假日搶著加班,為了對付客流高峰,聖誕節都是在
倫敦孤零零地度過的…… 

我問她,這樣苦苦打拼,值得嗎?她回答說,當然了。因為,我的理想是在二
、三年後開一間自己的美容院,現在的付出都是為了今後的投資。Wow! 

在成千上萬的外國人前赴後繼地到英國打工創業的時候,一批年輕的"土著"卻
在袖手旁觀…… 

病假一代 
 
無所事事又不愿工作得年輕人 

世界似乎剛開始以寬容的心態接納我們崇尚獨立、追求個性的X一代,1980年
代以後出生的Y一代新新人已經步入社會。但不幸的是,在英國,這群新新人
,常常被描寫成不知奉獻、就想索取的好吃懶做族。 

在中國,靠爹媽養活的Y一代們被戲稱為"傍老族"﹔在英國,除了傍老族,還有
"傍國族"。 因為,這些年輕、健康,完全有工作能力的人中,為數不少的人情
願呆在家裡領救濟。 

他們獲得的"美譽"更多:spongers(海綿)、skivers(削皮刀)﹔或者更加直接了
當:懶骨頭。 

讓我告訴你這樣一個數字:英國35歲以下的人當中,有近50萬人領取政府向因
健康原因無法工作的人發放的救濟金(incapacity benefit)。過去10年中,這類
25歲以下的"殘疾人"總數增加了50%。 

難怪,英國有尖酸刻薄的評論人把Y一代稱作"病假條一代"! 

另外一個數據顯示,16-17歲以下的年輕人當中,"Neets"(不在校接受教育、沒
有工作、不在接受職業培訓)的總數剛剛超過20萬,但是,把年齡段擴大到16-2
4歲的話,總數一躍超過了一百萬。 

工作與養老金部的統計數字顯示,領殘疾救濟金的年輕人總數比領失業救濟
(jobseekers allowance)的年輕人還要多!Well,每星期的失業救濟比殘疾救濟
要少好幾十英鎊。辛辛苦苦找工作?舒舒服服泡病假?哪一個日子更滋潤呢? 

保守黨領袖卡梅倫不久前說,他"根本就不相信"英國有50萬無法工作的年輕人。
我也不信。我更不理解,英國經濟經歷了罕見的持續增長期,就業機會一直在增
加,為什麼這麼多年輕人甘願"乞討為生"呢?難道,他們就不厭煩吃伸手飯對自
由的限制嗎? 

大棒無力 

不少人指責政府長期採取干預公民生活方方面面的"保姆國家"政策,各種福利、
救濟名目繁多,使年輕人更加懶惰、依賴性更強。已經推行的治理措施中,小恩
小惠利誘年輕人培訓、就業的胡蘿蔔過多、嚴格懲治騙領救濟金的大棍力度不夠。 

卡梅倫說,英國現在經歷的是"絕望文化"期:孩子長大了,但根本就不瞭解,一
個社會要正常運轉,每個人都需要盡義務。 

絕望時期需要絕招對策:保守黨不久前提議,長期領救濟的人必須上街撿垃圾、
打掃公園、清理公眾場所的塗鴉。別說,這個提案還真受到了歡迎。 

社會學家卻在把焦點對準新新人類的"心態"。 

前不久有報道說,英國新創造的就業機會當中,80%流入了外國人手中。"搶了
英國人飯碗"的外國勞工批評英國年輕人就認"地位和金錢",瞧不起清潔工、麥
當勞等"下賤"工種。 

確實,領救濟金的人當中,學歷低的愛哭訴沒有就業優勢找不到工作,學歷高
的人又高不成、低不就。 

有社會學家說,問題是,現在的年輕人,總覺得社會、國家、父母誰都欠他們
的,要不就懶得工作,即使是找工作,也首先就會問月薪多少、工作時間長嗎
?有哪些福利、多少假期? 

但是,一個人的成長經歷、環境決定著他們的性格和追求。Y一代一生中從來
就不需要死記硬背電話號碼,從來就不需要從沙發上站起來換電視頻道,從來
就不需要學如何釘扣子、蒸饅頭……如何才能讓"假條一代"接受不勞而獲是恥
辱的價值觀念呢? 

中國有社會學家警告傍老族,沒有了父母怎麼辦?如果英國政府取締了福利救
濟,傍國族們怎麼生存呢? 

我可能真的是"老掉牙"了,只有靠付出換回的收獲,我才能心安理得地享受,
不勞而獲,只會讓我如坐針氈。 

好了,有關Y一代的"丑話"說完了,哪一天,我們再來談談新新人的價值觀念
、生活追求將給職場帶來的衝擊波吧。
 

資料來源:BBC 中文網  時事專題  Britain Essays
(2008年1月22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w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