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a.ylib.com/news/newsshow.asp?FDocNo=961&DocNo=1521&CL=63

  【本文轉載自科學人2007年1月號】

  投票,跟著感覺走!在投票箱前,情緒戰勝一切。  
撰文╱蔡宙(Charles Q. Choi)翻譯/黃鈺敏

  美國紐約石溪大學的政治科學家泰伯(Charles Taber)與同事也
持相同論點。他們在過去10年裡檢視了人們是如何來決定要把票投給
誰。他認為:「政治,就像宗教或戰爭,一切都和情緒與感覺有關。
啟蒙模式中把不帶感情的投票當做是公民的義務之一,這與實際經驗
並不相符。」

  民眾在選擇他們的領導人之前,會仔細衡量正反雙方的政見。或者
說,政治科學在傳統上一直如此認為。但實驗與電腦模式正在挑戰這
個理論,認為選民傾向於做出情緒性的決定,日後再予以合理化。

  在實驗中,泰伯和同事要求大學生以最快的速度,針對電腦上呈現
的主要字眼,諸如「漂亮的」或「可怕的」,給予正面或負面的反應
,而每個字的潛在意含是好是壞,都很明確。在每個主要字眼出現之
前,研究者會在螢幕上快速閃過一個具有潛意識暗示的字眼,大約0.2
秒,速度快得讓自願受試者無法清楚注意到。帶有正面聯想的提示如
「陽光」,通常會使含有正面意涵的主要字眼的反應時間加快;但負
面的提示如「癌症」,則會減緩反應速度。在測試含有負面意涵的主
要字眼時,情形則相反。

  研究者同時採用了含有政治意涵的提示,包含民眾、團體、「林肯」
或「槍枝管制」這類議題。他們發現大學生反應時間的加快或變慢
,視他們在實驗後所接受的一項調查中,給了政治提示正面或負面的
評估而定。來自路特格大學的政治心理學家勞(Richard Lau)表示
:「這意味著有些我們並未覺察到的事,可用一種頗有政治性關聯的
方式,大幅影響了我們對世界所做出的反應。」

  在最近的實驗中,泰伯和同事快速閃現的提示,與自願受試者所熟
悉的團體有關,例如「黑人」或「民主黨黨員」。他們發現學生較可
能支持與他們自己的團體有關聯的政治議題,諸如「平權措施」
(Affirmative Action)即是一例。若自願受試者所得到的提示與他們自
身的團體無關,情形則反;當自願受試者只被提示以「我們」或「他
們」這樣的字眼時,也出現類似的結果。

  泰伯表示:「這些自動反應的力量相當驚人,並與我們會審慎思考
不同觀點的傳統模式相反。」他指出:「人們在看到政治性提示後,
幾乎是馬上就做出決定,而事後的清楚思考則讓他們將情緒性的反應
予以合理化。這並不表示推理的情形不會出現,只是這嚴重受到人們
對於簡單如『我們』或『他們』這類事情的自動反應的影響。」這個
發現與數十年來的調查結果一致,顯示民眾的政治傾向或數量,比他
們對候選人有多了解更重要。

  基於他們的理論,科學家建立了一個暱稱為「普通民眾」
(John Q Public)的電腦模型,以模擬投票者對當前事件所持的政
治觀點。他們建立了100個虛擬投票者,將每個虛擬投票者編寫到不
同政治團體中,這些團體對諸如「總統」這等字眼帶有獨特心態,並
由連結九個美國超級計算站的萬億格網(TeraGrid)這個超級計算機
網路來運作該模型。

  他們提供這些虛擬公民記錄了2000年美國選舉活動期間,辯論與政
見發表會相關消息的報紙,這些資訊濃縮成電腦程式比較容易處理的
簡單的句子,諸如「布希說自己是個反墮胎論者」。投票者對這些陳
述的反應,不論內容是正面或負面的,都與提交到美國科學政治期刊
的資料(來自10萬個美國人、貨真價實的2000年國家投票數據的趨勢
)完美相符。

  泰伯想像:「有心人士可能利用我們的發現,好讓他們更能操控民
眾。我希望不會落到那樣的用途上。」但政客依然利用愛國的象徵、
活潑的音樂、類似太平盛世這樣的提示來轉變大眾的意見。泰伯補充
:「亞里斯多德就曾論及這點。真正的政治家一直都知道人們是較缺
乏深思、較情緒化的。」他也提到,與這類操控抗衡的最佳方式,就
是對這樣的情形多加注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w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