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虐兒因沒有能力表達,或擔心說出來會離開原生家庭、對父母不利等因素,不太會表達受虐,甚至隱暪,因此長期遭虐待。
第一線急診醫護人員透過專業判斷,及第一時間蒐集證據等,有助於受虐兒遠離虐待及暴力陰影。
中部一名10歲男童長期遭繼母虐待,在街頭翻找腐爛水果果腹,被社工送到醫院評估傷勢。醫師發現,男童全身7成以上有新舊傷痕,受虐兒繼母怕施暴被發現,3年內帶他到5家不同醫院急診。
全身7成皆傷 手指無法伸直
社工人員調查發現,男童父親是軍人,不常在家,3年前再婚,男童委由第二任妻子照顧,男童繼母因懷孕生子,刻意疏忽男童照顧,偶爾給錢讓男童自己買食物,以致男童三餐不濟,也曾對男童施虐。
男童被轉介到台中市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評估傷勢。小兒神經科醫師張鈺孜檢查發視,男童身材偏瘦小,就讀國小三年級,功課及智力都正常,但四肢、背部及外陰部等全身逾7成布滿新舊傷,有燙傷、外傷及骨折等,手、腳因骨折,部份功能受限制,手部動作不靈活,手指也無法正常伸直。
家扶中心邀民眾蒙上眼睛,以聽覺體驗受虐兒被大聲辱罵時的恐懼和無助。圖/報系資料照
無辜孩子 總把錯怪到自己頭上
中國醫大兒童醫院張鈺孜說,男童對於自己3年內因骨折、燙傷、外傷等,分別在雲林、台中、彰化等5家醫院急診,都能清楚描述,都說是自己不小心造成的,例如燙傷的描述是繼母端湯,自己不小心撞到造成,外陰部受傷,對醫師說是不小心摔傷,對社工卻說是騎單車受傷。
張鈺孜指出,男童對傷勢描述,前後不一,男童把過錯背在自己身上,可見背負很大壓力,不符合常理;背部燙傷傷痕是整齊水線,而非一般意外會以噴濺狀,研判是遭蓄意燙傷,懷疑男童遭施虐,最後是男童繼母坦認施暴,男童被安置到祖父母家,父母執行強制親職教育。
每月5名兒少受虐致死
衛生福利部統計,國內每年超過3萬名兒童或青少年因疑似不當對待被通報,平均每15分鐘有一名兒童被通報,每月50名兒少需被緊急安置,平均每月5名兒少受虐致死。
台北市社工師公會理事長、民間監督健保聯盟發言人滕西華說,解決方法應該是第一線醫護人員加強兒童保護的觀念,對疑似受虐兒能更敏感,加強辨識及通報能力,通報後,社政等相關單位也要銜接上,達到保護兒童的目標。
台中市兒少保護醫療服務中心昨天揭牌成立。圖/報系資料照
兒童保護醫療中心 受虐兒幫手
中國醫大兒童醫院急診科醫師謝欣祥說,院內一年受虐通報156案,性侵50案,受虐個案通常有幾個特徵,包括超過3次以上急診外傷就醫紀錄、病史不一致、病史和理學檢查不符、延遲就醫、1歲以下任何的骨折以及頭部外傷,以及低處跌落卻出現嚴重頭部外傷等。
他指出,大部份兒童及陪同家屬擔心受虐曝光後會對家庭不利,會刻意隱暪,因此還有很多個案未被發現,院內26名醫護人員組成兒少委員,並透過第一線醫護教育訓練等,加強兒少辨識通報。
有以下徵兆 快打113通報
不尋常位置有新舊傷
手臂內側、大腿內側、腋下、腹部及生殖器等
非意外骨折
意外骨折通常近關節處
異常行為
翻垃圾桶找吃食、翹家、翹課、在外遊盪等
嬰幼兒外傷
1歲以下嬰幼兒出現骨折或頭部外傷
資料來源/醫師謝欣洋 製表/趙容萱
聯合報/趙容萱 報導
聯合報/王燕華、柯永輝、須冠達、蘇士堯 製作
資料來源:聯合報 Focus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