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4-05 07:53:49 聯合報 記者林秀姿專題報導

成績提升不代表翻轉人生,偏鄉有許多缺角家庭,需要的是有人用時間、耐心陪伴。一群七、八年級美眉,她們在新北的海角山邊,在高雄「不山不市」的偏鄉,用腳走進偏鄉兒的心裡。

「她是誰?」熱鬧的國小運動會,小學生看到朱文青,吱吱喳喳討論。「她是我媽。」一個學童害羞說,還搶著跟朱文青合照。但朱文青並不是學童的媽,她是新北市永齡希望小學的社工,原本不喜歡小孩的她現在要「帶」五十幾個孩子,不僅陪學童走回家,還在休假日參加學童的園遊會、運動會。

因為他們是一群沒有家長牽著小手回家的孩子。「有的雙親要搭很遠的車去工作,單親的更要賣力工作,更多的是隔代、隔兩代教養。」七十八年次的朱文青說,社會只注意到偏鄉學童學習成就低落,卻忽略這群孩子欠缺家庭支援系統,他們回到家,沒人可以教功課,更沒有人噓寒問暖,才會逐漸放棄學習。

「有的學童家裡破爛東西很多,欠缺的物質也很多,但全家卻很開心、感情很好。」八十一年次的林佩宜去年九月才到希望小學當社工,手上要輔導新莊、永和與野柳等地五十多個孩子。她說,當社工最大的收穫就是看到另外一個世界,也在學童艱困的生活與學習中,看到堅韌與勇敢,讓她十分心疼又感佩。

高雄的永齡希望小學社工劉子維來自公務員家庭,從小學雜費有優惠減免,接觸偏鄉學童後,才曉得許多人連學費都付不出來,「這群孩子需要幫助,他們的家長也需要幫助。」

已當六年社工的劉子維觀察,家庭與學校教育環環相扣,學生的表現或是價值,不是憑藉成績單就能被瞭解。需要有人當學校與家庭之間的橋梁,讓老師知道孩子的狀況,也讓孩子的家庭願意敞開心房,接受外界給予的支援。

而「社工」就是這座橋梁。她說,台灣社會資源不欠缺,但患不均,沒有人曉得這孩子缺棉被,那個孩子家裡缺檯燈,需要有人用腳走去家訪,用耐心傾聽他們的故事,這樣孩子的未來才有其它選擇,才有機會翻轉他們的人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w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