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新浪網 (2013-12-06 02:24)
金心異
在社會建設的諸項內容中,我想先從社工制度談起,因為它既屬於社會組織的部分,又連著社會及社區服務環節,同時也是政府改變管理模式,向社會購買服務的重要抓手。中國的改革,向來是做加法易,做減法難,社工制度正是「增量改革」的又一典例。
雖然說上海早在1999年就最早開始使用專職社工,但在中國真正形成社工制度卻是在2006年之後了。2006年7月,《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評價暫行規定》和《助理社會工作師、社會工作師職業水平考試實施辦法》正式發布,標誌著中國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評價制度正式建立。
位於珠三角的深圳則在2007年出台了《關於加強專業社工隊伍建設推進社會工作發展的意見》以及七個配套試行文件(簡稱「1+7」文件),全面系統,堪稱是國內社工制度建設之樣板文本。
深圳勝在毗鄰香港。香港已有成熟完善的社工制度,當深圳建設自己的社工制度時,既可以全面借鑒香港的制度體系,有許多做法直接抄過來就是了,又可以得到香港的手把手教學,深圳在最初的幾年,大量引進香港的資深社工作為深圳社工的督導,使得深圳社工的專業性迅速提升。直到今天,香港老師的使命仍在進行時。
像上世紀80年代的改革那樣,深圳又一次充當了「二傳手」的角色,深圳剛剛成熟的社工,會被珠三角其它城市或者內地城市挖走,甚至成為那裡的督導或培訓講師。
今年11月,在珠海舉行的一個社會建設年度會議上,深圳市社工委專職副主任趙洪寶在發言時抱怨,深圳專業社工人才流失嚴重:「我市專業社工人才流失率逐年攀升,2008年為8.2%,2009年為9.8%,2010年為13.4%,2011年為17.6%,2012年為22%,僅2012年外流到廣州、東莞的社工已達80多名,其中督導助理以上優秀社工達23名,早期來深社工仍在崗的已不足30%」。他的外地同行則安慰他:「成為社工的黃埔軍校應該是深圳的職責和光榮」。
雖然東莞、珠海、廣州等城市也可以請香港社工來作督導,但畢竟距香港遠了一些,很難像深港兩地同城化這麼方便,可以像正常上班那樣通勤來往。深港兩地社會服務機構合作之順暢、頻繁,是可以讓別的城市羡煞的。
所以國內公認深圳是社工隊伍發展得最好的城市之一,目前深圳已有約100家社工服務機構,專業社工已有3400人,分佈在老年人、殘疾人、兒童、青少年、婦女、家庭、外來工、社區矯正、禁毒、信訪、計生、人民調解等14個服務領域的600多個服務點和300多家社區服務中心。
最近幾年,廣州社工隊伍發展的勢頭則後來居上,超過深圳。據統計,廣州市的社工服務機構,2013年10月已達到160多家。
而整個廣東省,根據中山大學的一份《廣東省社會工作發展現狀調研報告》的數據,截止到2013年10月,已有400家社工服務機構,約佔全國總數的32%,遠遠超過國內其它省份;截止到2012年底的統計,全省註冊社工總人數已達1.4萬人;全省購買社工服務的資金2012年達到了11億元。報告形容「社工」隊伍在廣東出現了「井噴式增長」。
這顯然是個方興未艾的行業。如果拿中國香港、美國的現狀作對比的話,香港700萬人口就擁有1.4萬註冊社工,而美國配備專業社工的標準為每1000人配備2.3個專業社工,即便是社工發展得最好的廣東,距此仍有遙遠的差距。即便按1000人配備1個專業社工的標準,深圳就需要專業社工1.5萬人,廣東需要10萬人,全國則需要130多萬人。而《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確定的社會工作人才總量目標,2015年應達到200萬人,2020年則應達到300萬人。某種程度上可以說,社會服務機構至少未來十多年裡,會成為中國大學生就業最大的蓄水池之一。
資料來源:財經新聞-新浪新聞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