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流志向》作者內田樹              《下流志向》的日文版 

      這幾年關於年輕一輩的人,不工作、不唸書、沉迷電腦網路、缺乏學習動機、
教育成就低落、就業表現差.....種種現象,成了很多學者專家和社會大眾關注的現
象,很多著作紛紛出版問世,由日本神戸女學院大學文學部總合文化學科教授
内田樹所著作的這本《下流志向:為什麼孩子不上學、不工作》,就是在談日本
的「尼特族」(NEET)現象,
NEET的全稱是(Not currently engaged in Employment,
 Education or Training),最早使用於英國,之後漸漸的使用在其他國家;它是指一
些不升學、不就業、不進修或參加就業輔導,終日無所事事的
人。

      內田教授這本書似乎是試圖去解釋NEET現象為何會產生?但是他似乎提了等
於沒提。

      在這本書前面的章節他就提出答案,說尼特族的形成,是現在年輕人,因為從
小就習慣了資本主義式的消費活動,什麼事都用消費、對價的觀點去看,包括學習
跟勞動,所以小孩子在學校裡,從小學開始,就開始用消費的觀點去看待學校教育
這回事,因此他們對老師的教學和學校提供教育,是用「我給你多少學費,你要提
供我多少相等值的教育?」、「既然已經付錢了,那沒辦法,先看看這老師有什麼
能耐吧?」。但是,當一些學生開始覺得學習很枯燥的時候,他們就會開始質疑─
「為什麼來學校唸書?為什麼要學習?」,甚至,長大之後還會質疑「為什麼要工
作」這樣子。就因為根本質疑勞動和學習的意義,所以他們不想工作和學習。

      這整個論點邏輯上來看不能說錯,但是,其實作者沒拿出什麼證據證明小孩是
因為存在消費、對價的觀念,所以才不喜歡工作或學習。其次,質疑學習和勞動的
價值不對嗎?從幾千年前孔子的倫語和希臘羅馬的哲學,都探討過學習和教育的價
值在哪裡。作者在書中曾提到過,小孩不應該問「為什麼要上學」這種問題,大人
也不應該回答這種問題,因為學習和勞動的價值是言語不能表達的,一定要參與過
其中的過程才能體會,大人如果回答了小孩這種問題,反而等於破壞了教育的價值,
或者是在默認教育的消費本質。

      可能作者是覺得,兒童智能不足,無法了解學習和教育在哪。但事實上,發展心
理學和和腦神經科學的結論,已經證明小孩了解的事比我們想像的要多,七八歲的小
孩對於抽象符號就已經有理解能力(所以小學一年級可以學數學、寫字),再大一點,
九、十歲小孩對於像生死、價值、愛這種抽象觀念已經可以有初步的覺察能力,為什
麼不能思考學習的價值?為什麼問「為什麼要上學」就表示是受了消費世界的影響?
作者也沒提出證據表示,到底日本有多少小孩在質疑學習的目的?而這些質疑的小孩
又是為什麼質疑?是真的受資本主義消費活動影響或者只是單純覺得上學無聊?而且
我認為,大人跟小孩解釋學習的價值,有助於小孩學習的過程,為什麼不能回答和說
明?我不能理解。

    尼特族現象是值得關注,但應該有更細膩和紮實的分析,特別是一定要提出佐證,
不能只是用觀念推導就得出結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w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