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6-10 06:47 來源:人民日報
社區很難吸引並留住大學生社工,個中緣由,決不僅僅因為工資少、待遇低
北京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近日發佈消息:在社會工作者公開招聘考試中,共有1.2萬人報名,實際參加考試的僅有7000多人,棄考者超過四成。不僅如此,由於工資待遇偏低,一些社區招聘的大學生社會工作者“來也匆匆,去也匆匆”,跳槽現象時有發生。
下基層,進社區,成為當下大學畢業生就業的新選擇。作為一種新興職業,大學生社會工作者正是目前社會的急需。在一些發達國家,社會組織可創造佔社會總量10%的就業崗位,在我國,這一比例還不到1%。無論數量還是品質,社會工作者都難以滿足實際需求,僅北京市“社會工作師”的缺口就超過1萬人。積極引導大學畢業生向該領域發展,不僅能有效緩解大學生就業壓力,也將為社區工作注入生機和活力。
儘管如此,社區卻很難吸引並留住大學生社工,個中緣由,決不僅僅因為工資少、待遇低。
原本對社會工作充滿期待,可到社區工作後,不少大學畢業生感到尷尬和失落。他們常聽到大爺大媽說,你還是大學生呢,怎麼幹這樣的工作!許多人不理解:大學生為什麼不找個“正經工作”?跑到小區打工有什麼出息?由於用人單位對社會工作者的職業定位不準確,很多大學生在社區不是從事專業性的工作,而是和過去的居委會一樣,整天忙於“雞毛蒜皮”的事情,難以發揮專業特長。由此,大學生社工對職業前景感到失望,難免會萌生去意。
在國外,社會工作者被稱為“社會的治療師”,具有很高的職業聲望和社會地位。他們在社會福利、社會救助、社會慈善、勞動保障、殘障康復、優撫安置、醫療衛生、青少年服務、司法矯正等社會服務機構工作,發揮著專門性社會服務的作用。而我國首部社會工作藍皮書《中國社會工作發展報告》表明,社會認知度低,成為我國目前社會工作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主要障礙。因此,引導大學生投身社會工作,僅僅提高待遇還不夠,借鑒國外經驗,切實提高社會工作的職業聲望和社會地位乃是當務之急。
從另一方面看,創造良好的職業環境固然重要,提高大學生社工職業素養同樣不可忽視。我國目前有200多所高校設立了社工專業,每年畢業的學生近1萬名。怎樣從辦學理念、培養目標、專業設置、教育教學、實習實訓等環節適應社區發展需求,從源頭上切實提高培養品質,輸送大批社區需要的社會工作人才,也是我們面臨的重要課題。
和律師、醫生、教師等職業一樣,社會工作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職業,從業者必須經過專業學習和培訓,並獲得從業資格。兩年前首次舉行的全國性“社會工作師”職業水準考試,對我國社工的職業化發展無疑具有“破冰”意義。“專業身份證”提高了社會工作這一職業的含金量和從業者的社會地位,讓不少社工專業的大學生備受鼓舞和激勵。
事實證明,只有不斷提高從業者的適應能力和職業技能,同時不斷改善職業環境和待遇水準,才能建設一支高素質、留得住、用得好的社會工作者隊伍。
資料來源:中國廣播網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