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大學學生權利調查評鑑小組」(以下簡稱「學權小組」)舉辦記者會,公布他們的《2011大學學生權利調查評鑑報告書》,此次調查評鑑學權小組共調查了全台灣149所大學院校,並首度將技職院校的學生權利納入評鑑之列。據調查結果,149所大學院校中,宿舍近八成有門禁、六成要點名、刊物七成要送審、集會活動四成五受限。有7成學校仍有刊物審稿規定,設有「學生刊物審查辦法」等規定,學生想要出版刊物必須先取得審查委員會的許可,此舉無疑是剝奪學生的言論自由。此外,有4成5的大學限制學生自由辦活動的權利,在獎懲辦法中限制學生的集會自由。在科技大學的部份,交叉比對後發現,科大的學生權利普遍低落,竟有高達九成的科大有門禁、八成四的宿舍要點名、八成七要求審查刊物、八成未將會議紀錄公開,還有六成科大要求軍訓課必修。學權小組質疑,這些校規箝制學生的言論、集會自由,讓學生無法自由表達意見,如果對於學校有所不滿,也無法抒發,只能默默吞忍。這樣的現象讓大學生感嘆,同樣是高等教育,卻在普大與科大之間呈現出兩種樣貌,兩個世界。學權小組質疑,科技大學雖然美其名為「大學」,然而卻是用「高中」的管教方式在對待學生,處處限制自由,完全不把學生當作「大學生」來看待。今年初,大法官會議684號解釋明確宣告「特別權力關係」終結的同時,教育部雖發函各大學,「建議」學校主動檢視校規中有無不合理之規定。但這次的評鑑結果發現,至今仍有超過七成的大學保有不得集會遊行與鼓動學潮的相關罰則。學權小組認為,這些規範充分展現出學校對待學生的態度仍然充斥戒嚴時期的「管教」心態,試圖以嚴厲的校規來限制學生自由。在自由、民主為珍貴價值的台灣社會中,使大學生不啻成為台灣社會的「次等公民」!(以上內容摘錄自「大學學生權利調查評鑑小組」的新聞稿)。

    「學權小組」的《2011大學學生權利調查評鑑報告書》總共有104頁的篇幅,內容詳述他們的調查方法、調查內容,並花了很大的心力去闡述為什麼學生擁有這些權力,但是他們似乎沒有去探討一個問題─為什麼這些不合宜的制度會一直留在學校裡?即使台灣已經離開威權時代那麼久了?進一步的問,為什麼在這個民意高漲、爆料嗆聲文化充斥的社會裡,怎麼學生和家長都可以容忍這麼久,這麼多年來也不會有人想改變?為什麼在大學越設越多,台灣社會又走上少子化趨勢,導致大學院校普遍擔心招生不足會倒閉,學生倒是可以隨心所欲愛念哪就念哪的時候(不是有藝人為了逃兵役讀了十一年大學?換了不知道多少學校?),大學院校還要訂下一堆規矩,似乎處心積慮要把它們的金脈逼走?為什麼高中生都可以把髮禁廢掉,甚至敢公然在朝會脫褲抗議,大學生卻連個審稿制度都破不了?
 

   這個問題不好回答,不過以我一個在學校搞過學運社團的人來看,其實不外乎兩個原因─第一個,其實這些規定可能是具文,寫是寫在那,但學校也沒認真去執行,那又幹嘛不廢掉呢?這就是第二個原因,因為從來沒有人反抗或挑戰這些命令。

    在學權小組的報告裡面,他們將學生的權利分成「學生自治」、「宿舍規範」、「學生權益」、「勞動權益」、「教育私有化」、「性別平等」、「資訊公開」七大部份,新聞稿談的比較多的是「學生自治」、「宿舍規範」、「學生權益」這三個部份。如果我們粗粗的去做個分別,大概可以把這裡面簡略分成兩大部份,一個是屬於比較政治權利的部份,像社團、刊物、集會遊行之類,另一部份是生活管理,像是宿舍門禁、集合點名、軍訓必修、服裝儀容部份。學生沒有激烈的反抗或挑戰這些規範,在這兩種權利的範疇上可能原因不同。政治權利上,如果學生都沒有辦刊物、組織社團(先不論是不是學運社團)的動力或企圖,就不可能在政治權力上跟學校起衝突,就好像如果台灣人從來就不想辦雜誌、也不想選舉公職,就不可能有人去推動解除戒嚴、開放黨禁報禁,政治權利得要有人不斷去衝撞,才有可能落實。

    那些已經落實學生政治權利的學校,如果看一下學校名單,很可能是曾經在90年代初的野百合學運浪潮中,跟學校爭取來的,包括學生會的組織。但是在那之後,台灣的學運整個走下坡,90年代中後期至今這十多年,又增設了一大堆大學,這些大學中可能完全沒有學生運動或自治的力量產生,所以這些關於政治權利的校規就完全沒受到挑戰的機會,也就不可能有修改的契機產生。

    至於生活管理的權利,這點有些費解,因為這和學生是切身相關的,學生可能不會想組社團、不會辦刊物,甚至連學生會選舉都不會想投票,但是一定會住宿、上課,就會被門禁和點名制度約束,如果制度真的不合理,起碼會找機會爆料吧?結果這麼多年來似乎也「相安無事」。如果仔細檢視一下,我們或許可以從「科大和私校的學生權利普遍低落」這裡找到一點玄機。這些科大很多都是在90年代後期(附註1)大量從五專升格的,管理辦法可能基本上就是照抄過去的。而這些近幾年才成立的科大還有私校,讓許多社會經濟地位低落的學生,有了過去作夢也想不到的讀大學的機會,如果能唸大學機會這麼得來不易,你會想冒著沒學校念的風險去抗爭嗎?以台灣來說,讀公立大學的學生社會經濟地位普遍高於讀私校或科大的,這早就是不爭的事實了,那些讀公立大學的學生要是因為搞學運被開除,或沒念書被二一,不管是重考還是轉學(甚至還可以用同等學力去考研究所)還比較容易,但對於讀私校或科大的社會經濟地位較低的學生,說不定就沒有任何退路了(附註2)。以前我還讀大學的時候,就聽過私校的校方在學校發生抗爭事件時,很喜歡打電話給學生家長說「你要是跟那些帶頭的學生鬧,到時被開除,人家說不定有後路你怎麼辦」,這樣子來分化學生。

    這次評鑑沒做另外一個調查,那就是問一下學生,你們覺得這些權利很重要嗎?學校會不會點名是否是你們選擇大學的考量因素之一?我有預感如果這個調查做下去,結果可能會很令人失望,我敢說很多學生可能覺得什麼社團、刊物審查,還是能不能在學校裡示威抗爭發動學潮根本不重要。至於生活的規範,可能大家都會不滿,但因此忌憚被開除,加上學校裡也沒有任何反抗的力量,所以就「吞下去」了。在這裡我也不是要像之前所寫的別人的囝仔死不了一樣,叫學生去衝撞、去抗爭,頭破血流不關我的事,只是如果想這樣子被當小學生一樣的管,那就甭反抗乖乖當順民。我所思考的是以前我們常常在社團裡討論的一些議題,什麼「學運社團要不要有主體性」、「學運要不要變成社運的後備軍」、「學運算不算一種獨立的社會運動」,現在看起來這些議題全都是廢話,台灣大學生的處境是這麼糟糕,還扯那些沒意義的五四三幹嘛?希望「學權小組」能將協助學生爭取權益列入未來工作重點,我是很樂意幫點忙的。



附註1:近年來有兩個比較大的私校事件是例外,一是花蓮精鍾商專(現已改名台灣觀光學院)2001-2002年因發生閉端被教育部接管,引發學生抗爭;另一是2010年真理大學校長葉能哲因涉掏空校產,被檢察官起訴及羈押,葉在當時已當了37年校長,似乎沒有碰到學運力量的挑戰,真理大學我印象中還是有學運社團的學校。
附註2:也說不定學生家長還很希望大學幫忙管這些孩子呢!天曉得,說不定校規定嚴一點,家長越支持,似乎越「勤教嚴管」越表示辦學認真啊!像新聞稿點名過的高雄餐旅大學和台灣觀光學院,就業取向都屬於強調絕對服從師徒制、勞動條件又差的餐旅觀光服務業,不曉得學校管理和學生就業取向有沒關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w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