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去過一次現場,是靜坐第一天,總覺得沒有過去參加過的那種抗爭的一種悲壯情緒,總覺得比較像是一個~~~市場,但施明德不是希望這個抗爭的基調是悲壯的嗎?也許是後來整個局勢的演變無形中改變了整個氣氛吧?

2.關於社會運動的研究,常常會指出,抗爭的激烈或暴力程度,和抗爭對象的鎮壓力道往往成正比。如果像1992年4月民進黨發動總統直選靜坐7天一樣,封鎖的密不透風,不是只准進不准出,不然就是只准出不准進,有事沒事又用水龍頭潑一下,又動員幾千警員團團圍住,我看差不多很快就會打起來了。所以到目前為止還能堅持「非暴力」,多少和警察沒有嚴厲的去打壓有極大關係。但是在台南、高雄,狀況就不一樣了,碰到了不同意見民眾的抵制,所以就發生了衝突。

3.看到了一些想用客觀態度評析這場運動的文章,有的也肯定這次群眾走出來的意義。但是我總是在想,寫這些文章的人,不曉得有沒有去看過現場?跟抗爭領導者或是群眾接觸過?還是只是在家裡看看電視、報紙的報導,就自以為很掌握參與群眾的性質或整個抗爭的狀況,然後就寫起文章詮釋起整場運動來了?建議所有想評論整場抗爭的人,去現場觀察看看運動,並且可以多和參與群眾聊聊天。

4.你說我會不會去參加?我說台大醫院那附近,勾起我太多去年媽媽生病過世的回憶,很長一陣子我都不想走中山南北路,所以我不會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w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