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主流的講法是說,陳水扁上台之後,治國無能,所以經濟下降、失業率上升、民不聊生、百姓流離失所、一窮二白。所以這幾年,就常常可以聽到說要增進社會福利,要政府解決失業問題、學費問題啊,或者罵陳水扁與財團掛勾、不顧民眾生活、冷血之類的東西。然後一些報導社會貧窮狀況、貧富差距的報導,就一直成為大受歡迎的主流新聞,像是商周的「一個台灣,兩個世界」就廣受好評,還有「阿祖的孩子」,還被九個電視台聯播

然後另外一個很流行的聲浪,就是國家應該把軍購或是圖利財團的金改的錢,拿去做社會福利,解決貧窮、失業問題,促進社會公平....等等。

其中一個指標性的議題就是─營養午餐,很多學童繳不出營養午餐費,已經成為台灣社會貧窮問題的一個主要指標了,十個要批評政府搞爛經濟的人,大概有九個都會提出「連學童都繳不出營養午餐費了」這個問題。隨便在網路上就可以找到一堆談營養午餐問題的:

總統先生拼外交,別忘了中縣有萬名學童繳不出營養午餐
營養午餐 恐更多人吃不起
【蜂報】cyberbees.blog 唉!吃不起午餐的學生 又變多了
彰縣/繳不出營養午餐費 同安國小盼救助 
看看蒼生拜託,管他帝王將相(李家同)
獨立評論:如果「營養午餐」像「國民便當」(唐湘龍)
台灣12萬學童 付不出午餐費?
營養午餐不如國民便當(時報周刊)
教育與軍購(元智電子報-藝文活動)


對於一個讀社會福利,以後也會走上這條路的人,其實我很樂見社會開始關心貧窮、失業、兒童被忽視的問題,尤其是社會福利方面的議題,如果社會開始把注意力放在這上面,甚至能投入更多資源進來,我都認為這是好事。

但我也不得不質疑兩點!

一、在我在大學讀社工的時候,當時媒體主流的聲音可不是這樣子。當時媒體主流的聲音都是類似像這樣子的東西(找不到當時的,用現在的比照一下)─

2006.09.24  工商時報 《福利國的困境》  工商小社論

    行政院才剛通過「大溫暖」計畫,準備三年內在社福支出上投入一、九一四億元,但財政部日昨舉行的地方財政聯席會上,地方財政主管竟大呼,四年內,依中央要求,地方編列的社福支出,已經增加三倍,盼望中央「限縮社福支出」!這番話,聽來真是諷刺。

    政府對民眾的社會福利照顧究竟應該到哪種地步,向來爭議很多。北歐的福利制度一向令人豔羨,但近十年來,也有很多應該修正的批評,瑞典上週的國會大選,長期執政的社民黨因恪守福利國家體制而失利,獲勝的溫和黨已決心精簡福利,採取降稅措施,還稅於民。 

    要享受好福利,通常要以高稅率為代價,但是台灣的政治人物,談起對福利國的嚮往,往往忽視其代價。他們勇於開福利支票,卻不知如何規劃財源,更不敢探討加稅的可能或必要。因此台灣的社福措施,根基並不扎實,何況其中還有許多濫發的情形。尤其,在選舉帶動下,社福承諾愈加愈多,中央與地方皆無力兌現,卻又要兌現,這已經是台灣的惡夢。

    話說回來,大溫暖計畫中確有一些必要措施,例如清寒子女的獎助;但是也有許多待商榷之處,例如照顧服務業。如果社會確有需求,政府視為產業發展、推動,應該會比僅當福利措施來辦理容易成功。大溫暖是一個理想境界,如何做得正確,做得有效率,政府還應精打細算。 

反正當時媒體主流的聲音都是─台灣不能做社會福利,不能發老人年金,不然子女會不孝;不能做失業救濟,不然大家會變懶不去工作;不能作托育政策,不然作父母的會不照顧小孩;結論就是台灣不能走福利國家路線,不然國家財政會崩潰,投資會大量流失,人民會變得依賴政府、道德淪喪,台灣會完蛋。不信的人,可以去翻翻1993~99期間主要報紙的社論。

然後2000一過,突然所有問題都不存在了,道德淪喪?不重要了!政府財政?更不重要了!甚至於可以把軍購挪去解決營養午餐、失業、全民健保、貧窮問題(以前倒沒聽說要拿F16或 幻象兩千的經費去付老人年金的);子女不孝、父母不負責任?也不重要了!人民依賴政府?當然要依賴,所以因為卡債自殺,甚至父母拖小孩一起死,通通都是政府的責任,因此阿扁要為六年執政的16000自殺冤魂負責!下台!

二、以前反對社會福利,有一個主流言論,就是台灣當時經濟還不如北歐、西歐、日本等福利國家強大,也就是說要有錢了才能做社會福利,但是根據主流論述,阿扁上台大家荷包扁扁,也就是現在比以前還窮,所以理論上2000之前是比現在更有經濟條件做社會福利的,但是當時不做,現在沒條件了才在喊多少小孩繳不出營養午餐、多少獨居老人,有用嗎?

社會福利變成政壇上的顯學,大概是開始於1993年民進黨提出老人年金政策(當年可是被國民黨和其扶植的媒體罵的很慘),進一步又提出福利國家主張。平心而論,這些都是很粗糙的東西,並沒有多少整體性的福利政策視野,要說這是選舉利多紅包,也不過份。但即使到現在為止,也是這樣子,朝野各政黨也沒有好好的提出整體性福利政策,然後進行辯論。就是看一個洞補一個動,營養午餐問題、失業、隔代教養....不是沒有答案就是亂給答案。

難道2000之前台灣都沒有失業者、低收入戶、隔代教養、因為經濟問題要自殺的人、繳不起健保費的人、繳不起營養午餐費的人?然後等政黨輪替之後,這些人就一下子全蹦出來了?當然不是!這種案例我大學讀四年社工都已經讀到不想讀了。那為什麼以前都不關心,現在才在關心,還可以拿這些議題要政權改朝換代。我實在很懷疑這到底是在關心社會福利,還是只是在做政治鬥爭而已。

最近蘇貞昌內閣提出「大溫暖計畫」,才讓社會福利議題在倒扁挺扁新聞泛濫中,算是冒出了一個小頭出來。希望朝野政治人物、學者專家能趁這個機會討論台灣社會福利政策到底要怎麼走,能夠多關心政策以及在政策底下已經默默耕耘好久的人,像是我的學長姊,以及那些漂流社工的同志們。不要再讓社會福利變成政治鬥爭的陪襯品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wace 的頭像
    swace

    若無其事的活著~~

    sw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