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國民黨用罷免、公投反制民進黨執政的策略告一段落
自高雄市長韓國瑜在2020年被罷免之後,由各地韓粉發動的報復式罷免便烽火四起,先後有對高雄市議員黃捷、桃園市議員王浩宇、台中市第二選區立法委員陳柏惟、台北市第五選區立法委員林昶佐的罷免,並成功罷免王浩宇議員和陳柏惟立法委員。
如果單純用對於政局的影響來看,民進黨用一個高雄市長去換一個立法委員跟市議員,還算是賺到了,更何況罷免韓國瑜這樣的藍營政治明星,指標意義不是議員、立法委員可以相提並論的。而國民黨雖然成功罷免王浩宇、陳柏惟,但從後續發展來看,除了催出民進黨支持者的危機意識,賠上台中海線顏家的實力和聲望之外,毫無收獲。
採用公投和支持地方人士罷免民進黨公職,是江啟臣任國民黨黨主席時的策略,這跟去年黨主席選舉顯然有關,因為江啟臣和黨內有實力的朱立倫、韓國瑜、王金平、吳敦義、侯友宜等人相比,既無黨內資歷,也沒有強大的人氣支持,只能希望靠罷免民進黨政治人物,以及發動公投案,以建立「戰功」來鞏固黨內聲望,從結果來看,不僅個人在黨主席選舉仍然敗陣,也賠上全黨。江前主席大概意識到公投得不償失,所以12/18投票時,顯然也沒有動員宣傳,導致自己的大本營豐原公投不同意都遠勝過同意。
今年就進入罷免「和平期」了,因為地方公職年底就要改選,再罷免已沒有意義;立法委員再一年多屆期也到,今年罷免掉,就要在一年多內面臨罷免、重選、連任三戰,台灣沒有多少政治力量能這樣消耗。而公投由於綁大選沒有過,所以下次公投要明年才能進行,經過這次失敗,國民黨再提全國性公投的機會不大。
現在的國民黨主席是傳統國民黨藍營政治人物,對採用罷免、公投這種「旁門左道」顯然不太認同,他只著眼於2022、2024選舉,下次就是年底地方公職人員選舉見真章了。
2.公投民調普遍不準確
公投之前,做出四個不同意結果的民調,媒體上幾乎看不到。因為台灣選舉民調做了卅年,有相當的經驗,但選舉民調才舉辦過幾次,媒體或學術單位缺乏經驗,難以分析出準確的結果。
民調不是電話訪問員做出什麼結果,媒體或學術單位就照樣發表,需要相當程度的「調校」。例如某選區男女選民比例是1:1,但民調受訪者性別比卻是1:2;或者某個選區65歲以上者佔20%,但民調受訪卻不到5%,這些都需要調整校對,否則會跟選舉結果偏差一大截。
這次是台灣第一次沒有和選舉合辦的全國公投,缺乏經驗值,無法去作精確的校正,所以做出結果差一大截。
3.藍綠對決是罪惡淵藪?
公投和罷免、補選結果出爐之後,有種論調是說,這三場投票都是藍綠對決,中間選民沒有參與、表態,結果只開出主要政黨基本盤,中間選民很冷漠,對台灣民主政治發展沒有幫助云云......
藍綠對決又如何?政黨不就是群眾基於意識型態的認同,集體參與、形成的組織?這樣的政治組織,動員起來去參與選舉、公投、罷免或反罷免,不是很天經地義的事情?為什麼這樣的動員,反而要視為民主政治的負面影響?
中間選民很偉大嗎?沒有一定政治型態的群眾,可能是毫不關心政治議題的,也或許是只看重個人利益的騎牆派。要討好這些選民,不是要靠聳動的口號、宣傳,就是要用政見或資源收買,對民主政治發展有幫助嗎?
4.藍綠中間或緩衝地帶幾乎消失
去年到今年被罷免的政治人物,除王浩宇是民進黨籍外,其他均非民進黨,雖然政治光譜被認為是偏綠。
就算他們意識型態和政治立場偏綠營,但多一個有別於民進黨、國民黨的政黨,或多一些非藍綠民代,可以讓選民多一些的選擇,但這樣的空間逐漸消失。陳柏惟不用說,黃捷、林昶佐罷免過關之後,只會更向民進黨傾斜。
公投議題中,有些社運團體參與其中,原本他們也較不受藍綠政黨左右,但隨著公投局勢發展,他們也不得不表態,甚至做出和原本立場相反的意見表達。連社運團體也被捲入傳統政治力量的對抗中,顯示無論是第三勢力或社運團體,未來要對政治對立置身事外的空間,已經越來越小。
5.社運團體對政治局勢誤判,也缺乏對應的策略
公投過程中,有環保運動團體涉入其中,但過程卻顯示他們無力在政治高度對立的環境下,找到平衡點,又因為誤判局勢,導致公信力和群眾基礎大量流失。
環保團體原本只關注護藻礁一案,連署成功之後,由於民調顯示可能過關,就採取高姿態,似乎想等到八月投票後,讓民進黨去善後。孰料因為疫情,公投時程拉長,又因為民進黨及支持者大舉反撲,局勢越來越不利。加上國民黨吃豆腐,用核四議題來蹭,部份社運團體甚至對核電議題採開放態度,和台灣社運一向的立場不符合。最後導致環團內分裂,部份組織不得不宣佈在自己促成的反三接公投中,選擇不同意的立場。在這將近一年的過程中,只看見社運團體進退失據,無力在複雜的政治局勢中,找到平衡點。如果在這樣下去,對台灣社運發展,顯然有不利的影響。
無論如何,經過藻礁公投的教訓,加上三年多前同志團體公投失敗的災難性後果,台灣進步社運團體至少十年內不敢再發起公投,因為代價過於高昂,要贏很困難,輸了就是空前災難,又會導致跟政黨關係破裂,甚至社運內部矛盾衝突,有腦袋的組織,絕對不會再玩了。
6.民進黨政府哀兵策略奏效,未來兩年台灣將「哀鴻遍野」
民進黨政府顯然是這一連串罷免、補選、公投戰役的大贏家,不僅未來幾年內,再受這類政治挑戰干擾的機會變小。
民進黨能獲勝,相當大程度是運用類似2019年「亡國感」策略,利用支持群眾的焦慮感、恐懼感,催出基本盤,很多台派在陳柏惟罷免案之後,就悲觀的說民進黨會兵敗如山倒的輸光所有公投、罷免、補選。但之後的演變證明,一場投票只能證明一場投票的事情,選民在不同的投票,想的都不一樣,這樣推論過度直線且跳躍。而這種論調大行其道,就是民進黨宣傳部門所要的。
這種宣傳策略,副作用就是讓輿論空間「哀鴻遍野」,各式各樣恐怖的預測、預言四處蔓延。民進黨成功過一兩次,顯然就會用更多次。未來兩年台灣又會進入中央和地方選舉的周期,可以預期的是,又要見到四處擴散的恐怖預言。也許這能讓民進黨繼續執政,後遺症就是社會集體的心理不健康,很多人要吃抗憂鬱症藥,各大醫院診所精神科、身心科又要門庭若市。
但事實上,公投、罷免、補選勝利對民進黨政府來說,也確實是是壓力的開始。尤其是四項公投案,要是未來兩年經濟沒有飛躍式成長,國際組織參與有限,對歐美日韓經貿關係仍然停滯,選民一定質疑:「不是說公投沒過經濟就會成長,可以簽自由貿易協定,加入CPTPP嗎?」很可能會引發選票反撲,確實應該謹慎。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