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世界的Mahavir Singh Phogat一家人合影
一開始看這部電影不是很愉快,那些嚴厲訓練摔角的過程,很容易聯想到中國或者前蘇聯、東歐共產國家那種從小就封閉、集中式的體育訓練,或者台灣自己也有的,把體育選手集中訓練,沒有好好讓他們有正常的家庭生活和學校教育,這種揠苗助長式的訓練日後都證明,對個人的身心發展都有不良的影響,而體育的成果也不一定比合理、開放、適性的訓練方式好。
電影後來「合理化」的說法是,如果這些女孩不去練習摔角,在印度這樣子封建保守的社會,可能就會很早就結婚生子,一輩子困在家庭裡,那段Geeta和Babita去參加同學婚禮的橋段就在表示:「你要不像個男人,不然印度女人結果就是14歲結婚生子。」但即使如此,為什麼她們的出路就只剩下「像個男人」這個選擇?這實在是非常「初級階段」的女性主義。
「女性如果要跟男性平等,只能學習男人或像個男人嗎?」這樣的命題早在西方女權運動發展的初期就激烈的爭論過了,過去男性做官、從政、成為神職人員、進行學術研究,並且不允許女性進入這些領域,可是女性如果要取得平等的地位,是否只能在男性建立遊戲規則的,去像個男人?這樣的爭論至今當然仍沒有定論。但「女人要爭取平等,就要像男人」這樣的概念,基本上就是《我和我的冠軍女兒》的核心精神,而且似乎還是不容爭辯的真的。
即使女性要在許多男性主宰的領域一較高下,也應該要有選擇的空間吧?結果《我和我的冠軍女兒》還是那種「我是為你好」的陳腔濫調,電影的結果也說明了「爸爸才是硬道理」,甚至比國家隊教練還有理。
最後的結局顯示了印度體育的勝利,也讓「家庭價值」大獲全勝,甚至Geeta離家去體育中心集訓過程中,接觸到的那些開放、自由的生活型態,也全都是錯的。就我看過的印度電影裡面,還沒有見過這麼符合傳統、保守的「主旋律」,不過,如果電影基調太挑戰印度社會的「主流價值」,不要說票房冠軍,連能否順利上映都還是個問題。
《我和我的冠軍女兒》其實顯示印度女性的生涯選擇,即使到了已經西化、現代化的今天,仍然非常有限。而作為電影賣點之一,所謂的「打破性別角色」,本質上還是包裝在父權和封建的外衣下,這樣的性別平權,實在是廉價又便宜行事了一點。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