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16日 星期四

前言

「兒童之家」發生性侵事件,社會大眾關注通報機制是否有效和職員是否疏忽外,更應整體關注現時的兒童住宿照顧服務有否不足和困難之處。人為錯誤或有存在,但結構性問題亦不能不理。

兒童住宿照顧服務分為非院舍和院舍服務:非院舍服務有寄養服務、兒童之家、緊急/短期兒童之家;而院舍服務有留宿幼兒中心、兒童收容中心、兒童院、男女童院(部分設有群育學校)和男女童宿舍。一般為面對家庭困難的0至21歲在學或就業的兒童及青年,提供短期或長期的住宿照顧服務。綜合家庭服務中心社工、學校社工或醫務社工會為有需要的孩子,向社署中央轉介系統申請不同地區和住宿照顧服務。

在上述的中央轉介系統裏面,一般來說,兒童之家或兒童院只會收容輕微情緒或行為問題的孩子,所以兒童之家或兒童院的前線照顧人員(即「正家長」、「代家長」或住宿工作員)並不需要具註冊社工的資格。以前,大多數安排入住兒童之家或兒童院的兒童,都是因為家庭突變或照顧困難之緣故,例如親人患病或離世、兒童被虐等等。

如有較嚴重行為或情緒問題的兒童,則轉介往男女童院和男女童宿舍較為適合。這確是原先社署轉介的政策,把不同需要的兒童,給予不同的服務。

兒童住宿服務面對的錯配困局

兒童之家或兒童院的前線照顧人員,原先只是照顧有輕微情緒或行為問題的孩子。但近年兒童之家或兒童院卻不斷被轉介收容有較嚴重情緒或行為問題的孩子,令孩子不能得到最合適的服務。

錯配原因是什麼?孩子雖然年幼,也已經出現較嚴重的行為或情緒問題,一般情况,家長很難接受這個事實,兒童之家遂變為首選,而非其他類別的院舍;再者,社會上都容易標籤和誤解群育學校的學生,而群育學校又大多數是提供高小和中學課程,令這些兒童(約11歲以下)被轉介至兒童院和兒童之家。以上兩點,說明了錯配出現的因由。

兒童之家前線照顧人員,需要以家庭模式,從生活照顧、學業培育、成長關顧、心理發展、行為情緒等不同範疇照顧孩子;更要身兼父母、教師和輔導人員等多重身分,擔任孩子的同行者,協助孩子成長和改善問題。

根據業界最近所進行的調查,有四成住宿孩子具特殊需要(包括各種經專業人士確診的特殊教育需要、發展困難、身體及精神疾病等),需要不同方面的特別照顧,包括需要接送安排、藥物處理、特別飲食、學習支援、處理社交問題、處理行為或情緒問題等等。以上種種均對於沒有註冊社工資格的前線照顧人員帶來沉重壓力。

一般父母照顧兩個孩子已經很吃力,而小型兒童之家由一名「正家長」照顧8名孩子,真是費盡心力;兒童院及男女童院/宿舍的前線照顧人手比例,更是1對20或以上。要留意:這不是每天8小時的工作,而是24小時的責任!

前線照顧同工要兼顧的範疇絕非一般人能想像的,實在除了擁有愛心和責任感外,亦要他們在繁忙的生活流程中能「一眼關七」,發現家舍或孩子有異樣,就要介入。可是,部分孩子因經歷不少事件,對人的安全感也會較低。當孩子尚未能與前線照顧人員建立互信,即使有社工或專業輔導人員介入協助了解,亦需要讓孩子慢慢表達內心想法和感受而了解真相,當中所需要的人手和專業介入實在不少。

自從社署實施「整筆撥款」後,社署沒有再檢視兒童住宿照顧服務的專業編制是否配合現時的服務需要。勞福局對於如何增加不同類型的兒童住宿照顧服務數量,以應付現時供不應求的問題,也從來沒有規劃藍圖,不同需要的孩子等待多時才能入宿,更出現孩子錯配入住類別不適合的住宿服務,令不同類別的兒童住宿照顧服務定位不清晰。即使政府在2014年增加資源,讓機構增設「機構為本加強院舍專業人員支援服務」,但只屬杯水車薪,對現時的困局只能提供少許幫助。

解決現時結構問題 社署刻不容緩

業界面對困局也只會沉着應付,因為業界同工深明自己任重道遠。以下3點,是解決兒童住宿照顧服務結構問題的方法,請政府正視:

(1)兒童之家和兒童院的非專業人員,薪金不高但工作要求很高,工作時間更是24小時隨時候命,實在不易招聘合適而有經驗的正/代家長或住宿工作員,有關待遇或工作時間實在需要再作檢討;

(2)宜增加前線照顧人手比例及專業編制,以應付孩子日益複雜的身心狀况及照顧需要。按業界同工建議,應參考兒童之家兼收個案之比例,3個兒童之家應增加1名福利工作員及註冊社工的職位,大型院舍如兒童院、男女童院和男女童宿舍則按比例增加註冊社工的前線人手;

(3)制訂兒童住宿照顧服務的長遠服務規劃。

(原文載於2017年3月16日《明報》觀點版。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明報》立場)

資料來源:明報新聞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wace 的頭像
    swace

    若無其事的活著~~

    sw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