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康復者無奈成「棄兒」
北京新浪網 (2013-12-14 07:09)

   大洋新聞 時間: 2013-12-14來源: 信息時報

  □本版撰文 信息時報記者 吳瑕 通訊員 利雪標 陳樹豪

  本版攝影 信息時報記者 朱元斌

  本周是第三屆「愛心滿羊城」助殘服務周。廣州目前有精神病患者4萬多人,根據規劃,廣州將在全市建立13個精神康復綜合服務中心,為精神病人在社區里康復提供合適的環境和專業的社工服務。但是廣州首個綜合服務中心試點半年來,效果並不理想。記者日前在越秀區精神康復綜合服務中心瞭解到,精神病康復者家庭不理解、難以招聘到專業的康復社工以及經過培訓後的學員在社區就業仍遭歧視,成為精神病社區康復面臨的三大難點。

  試點─半年服務了67名精神病康復者

  越秀區精神康復綜合服務中心(下稱「精綜」)位於文德南路東橫街26號的「愛心家園」內,是一座古樸的大宅子,這裡曾是廣州市揚愛特殊孩子家長俱樂部的所在地,去年5月,作為廣州市精神病社區康復的首個試點,正式為越秀區持殘疾證的精神病康復者提供免費的社區康復服務。

  越秀區殘疾人康復中心主任任莉介紹,目前,精神病社區康復服務主要分為職業訓練、中途宿舍以及社工服務3個方面。其中,職業訓練包括手工、清潔、零售服務等類別的職業培訓;中途宿舍主要為有需要的精神病康復者提供治療後的社區過渡期宿舍服務;社工服務則是為精神病康復者及家屬提供專業的心理輔導、情緒輔導、家庭關係調適、人際交往訓練、康復指導等服務。

  經過大半年的運作,目前越秀區「精綜」共為67名轄區內的精神病康復者提供服務,其中職業訓練有22人,社工服務有41名「案主」,而中途宿舍共接待了4名精神病康復者前來入住,目前還有兩人在舍。

  困境1─患者家屬不理解

  要麼不願送要麼送了不願接

  根據《廣州市社區精神康復綜合服務中心建設方案》,明年年底前廣州全市要建立13個精神康復綜合服務中心,每個「精綜」應具備不少於200名精神殘疾人或精神病康復者提供支援服務的能力。然而,越秀區「精綜」試點大半年以來,接待的精神病康復者人數遠遠低於當時的預期。

  「越秀區目前登記在冊的精神病康復者為4720人,但目前‘精綜’接觸到的還不足百人。正在接受服務的對象中,有不少是一些專門做精神病社區康復的社工‘轉介’過來的。今年5月‘精綜’開張的時候,通過媒體的報導,曾掀起一陣咨詢和登記的熱潮,但如今前來咨詢的家庭越來越少了。」任莉表示。

  任莉說,他們通過多場社區宣講會發現,不少精神病康復者出院後,就被家屬「關」在屋內不允許出門,就是擔心他們接觸社會後很容易「惹是生非」。由於常年大劑量服藥,這些患者多數會出現嗜睡、精神萎靡等癥狀,不利於其將來的康復。

  除了家屬不願意「送」出來外,送出來後不願意「接」回去,也是「精綜」社工們遇到的尷尬之一。「中途宿舍」項目社工嘉敏告訴記者,宿舍雖然給精神病康復者提供了一個社區康復的環境,但仍需要其家屬一起參與,「我們接待過好幾個個案,都是父母將患病的孩子辦理了入住手續後,就很少甚至再也不來探望了,即使是社工打電話通知家屬也不願意過來。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們最後只能把康復者送回家庭。」

  嘉敏表示,「中途宿舍」的目標除了為提高精神病患者適應社區、家庭生活的能力外,更重要的一點是為了改善他們與家庭成員相互間的關係。

  困境2─社工人手遠不足

  一聽服務精神病患就不幹了

  目前,越秀區「精綜」里共有9名工作人員負責職業訓練和中途宿舍兩個項目,其中擁有專業背景的社工僅3名。「人手遠遠不足,是制約我們發展的因素之一。」任莉表示,「精綜」工作人員的招聘啟事長期掛在網站上,「前來應聘的人也不少,但一聽說服務對象是精神病康復者,很多人都卻步了。不久前,我們招聘了一個女孩,各方麵條件都不錯。聽說在社區精綜工作,上班第二天,女孩的家長就趕過來把她接走了。」

  對於應聘者的擔憂,任莉表示理解,然而她強調,從事精神病社區康復工作的人員,事先都會接受專業的培訓,「我們主要針對的是程度較輕的康復者,他們在醫院接受治療後,暴力傾向程度很低,和他們接觸還是很安全的。」此外,有社工告訴記者,在接觸精神病康復者的時候,他們也會保持細心觀察,「如果對方出現身體異味、眼神渙散等情況,我們會儘快和家屬溝通,病情有加重的就要送往醫院治療」。

  困境3─患者就業受歧視

    快餐店只願招肢殘不招精殘

  今年41歲的阿琴患有輕度精神分裂症將近20年,今年6月進入越秀區「精綜」接受職業培訓,接受手工製作以及零售方面的培訓。阿琴告訴記者,她有過多次在服裝店或士多打工的經歷,起初都瞞著雇主自己的病情,「但是時間一長,我一些怪異的舉動就會引起老闆的註意,很快就被炒掉了。」

  在半年職業訓練後,「精綜」想在社區內為阿琴找份工作,但重重困難。「麥當勞、肯德基這樣的連鎖快餐店對於殘疾人的接受程度還是挺高的,但只願意招收智障或者輕度肢殘的殘疾人,拒絕接收精神病康復者。」負責職業訓練的社工小龔告訴記者,目前,僅有幾名參加職訓的學員成功應聘,如在物業公司從事清潔或者在社區超市負責貨物上架等工作。「社區更適合精神病康復者就業,一是他們對社區的環境比較熟悉,二是工作彈性較大,企業採用時薪、計量等方式支付薪水,更有利於他們融入社會。」

  個案─抑鬱症男孩「入舍」半年變化大

  家住越秀區文明路的斌仔(化名)今年18歲,兩年前被確診患有雙向情緒障礙以及抑鬱症,經過住院治療後,斌仔被父母送到了精神康復綜合服務中心「中途宿舍」,接受從醫院到家庭之間的過渡輔導。「中途宿舍」設定的服務期限為9個月至兩年。

  負責「中途宿舍」項目的社工嘉敏告訴記者,斌仔剛進宿舍時,由於服用大量藥物的影響,整個人精神萎靡,對周邊事務完全沒興趣,一天睡十多個小時的覺,還有強迫症,同樣的動作重覆十多次才能安心。

  進入「中途宿舍」後,社工和「舍監」要為斌仔量身制定專業的服務項目,如藥物管理訓練,通過日常服藥訓練、精神病知識講座、藥物知識講座和個人病情交流等形式,提高斌仔對於自身病情的瞭解以及自覺服藥的習慣。斌仔還要接受個人自理訓練、社交支援訓練、社區適應能力訓練、理財能力訓練等等。

  通過半年多的「宿舍」生活,斌仔生活自理有了很大的提高,能夠自己洗、晾衣服,自覺參加集體活動。

  (原標題:精神病康復者無奈成「棄兒」)

資料來源:兩岸新聞-新浪新聞中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w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