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曉義:我拿什麼幫助你,留守兒童?
北京新浪網 (2016-01-04 21:43)
新華社北京1月4日電題:廖曉義:我拿什麼幫助你,留守兒童?
新華社記者 常志鵬
廖曉義的知名起於十幾年前,那時她作為環境志願者和她倡導的「地球村」。
元旦前一天,北京地球村環境教育中心主任廖曉義一邊喝著一大杯感冒藥,一邊說著要通過媒體向全社會倡議,把每年的1月6日設立為「留守兒童關愛日」,還要在當天發起「雲家人」公益行動。將在網路的「雲社工」上,為愛心人士開通一個渠道:成為失母留守兒童的「雲爸」「雲媽」「雲哥」「雲姐」……
這被看做關愛留守兒童項目向全社會的求助:吸引更多人來關愛全國6200萬留守兒童,尤其是其中的失母留守兒童。
在中國光采事業基金會、重慶市光采事業促進會、北京地球村環境教育中心共同發起的「光采愛心項目」下,有一支30人的駐村社工群體,他們主要在重慶酉陽、巫溪、黔江三縣的10個村子工作,幫助3000多名農村留守兒童。
這項工作,成了廖曉義近幾年的工作重心。
在重慶酉陽的大山中,楠木樁村希望小學的學生百分之九十是留守兒童,孩子們的教育問題十分突出。因為地處偏僻,條件不如中心校,課時多,老師都不願意到楠木樁小學任教。駐村社工在剛進村的時候都住在學校,以致很多村民認為社工是支教老師。
「駐村社工比支教要複雜得多。」跟其他駐村社工一樣,1983年出生的山西姑娘劉園說,自己通過對留守兒童及其周圍人的工作,實現對留守兒童的陪伴方式,包括給予情感陪護、生活陪伴、學業陪讀、能力培訓,人格培養。
目前的「光采愛心家園——樂和之家」項目,由中國光采基金會支付駐村社工每人每月不到3000元的薪酬,地球村負責培訓社工,駐村社工為項目村的留守兒童提供服務。
通常駐村社工是通過動員,在社區為留守兒童找到一位「愛心媽媽」,再通過社區環境動員和鼓勵「愛心媽媽」為留守兒童工作,社工在工作中也會通過學校、課外的「娃娃團」開展活動,豐富留守兒童的業餘生活,從而達到陪伴的目的。
有人說,廖曉義是在出風頭,目前的這個形式不可持續,留守兒童的教育等問題最終要靠父母打工所在地解決……
其實,廖曉義一開始並沒有關注農村留守兒童。
汶川地震后,廖曉義和一些志願者,以地球村的名義組織人員到重慶幫助災后重建。他們發現,村裡留下來的都是老人和孩子,而長時間見不到父母的留守兒童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
逐漸地,廖曉義開始著重關注留守人群,尤其是尚未成年、缺少父母關愛的留守兒童。
他們得知,巫溪縣的54萬人口中,有13萬人外出務工,有14萬未成年人。依據2015年6月的統計,當地有22367名留守兒童,義務教育階段留守兒童佔在讀學生的近四成,其中286名完全沒有親人在身邊。
廖曉義拿著一個名冊說:「在重慶,社工服務的三個縣10個試點村中,失母兒童就有176人。」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說,留守兒童「缺少有效監護,難以在關鍵期形成明晰的是非觀念」。在巫溪縣,近4年有84人共120多起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其中七成是留守兒童。
隨著時間的推移,光采基金會在重慶巫溪、酉陽、黔江三個縣支持的社工進村項目已經兩年多了,如果第三年結束,當地政府無法購買社工服務又無其他外來基金資助,這些試點村的駐村社工將撤離。
「目前情況下,駐村社工一旦撤離,孩子們又會重新回到原來的狀態。這對孩子們會造成二次傷害。」廖曉義非常憂慮。
2015年夏季,廖曉義曾與相關縣政府的負責人探討:駐村社工撤離后如何延續對留守兒童的陪伴,可否由當地政府出資購買社工勞動,就近召集社工幫助留守兒童等。
有的縣已有建立社工站的思路,由政府出錢購買社工服務。廖曉義著急的是,各縣對項目的態度不一致,有的縣一級財政承擔能力有限,一直沒有明確的回應。
廖曉義說,「光采愛心家園——樂和之家」項目設計,就是讓留守兒童生活在一個和諧關愛的社區家園,以補償家庭生活缺失給他們帶來的相關問題。
根據這樣的定位,「光采愛心家園——樂和之家」項目從農村社區建設出發,推動村民自我服務與政府公共服務、社會公益服務的有效銜接,將關愛留守兒童與創建新型鄉村治理體制機制有機結合。廖曉義說,如果考了公務員的大學生第一年都能進村做社工就好了……
中國政法大學社會學院教授郭偉和說,作為一種社會發展理念,要促進社會階層之間的互助,促進不同文化和不同地區的交流和融合,這樣才是健康的社會環境。
在重慶三縣10個村的30個社工是項目的核心,另外在湖南長沙縣的10個村子、在山東曲阜市的9個村子,分別結合當地特點以40個社工、16個社工的規模在開展工作。
光采基金會有關負責人吳秀和說,「光采愛心家園——樂和之家」的重慶模式已經落戶貴州畢節,那裡曾因留守兒童問題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而即將啟動的「雲家人」公益行動項目,則藉助互聯網把重慶10個村的失母留守兒童,介紹給全社會的愛心人士……
資料來源:財經新聞-新浪新聞中心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