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讀國高中的時候,為了應付升學考試,對於教材內容幾乎都是囫圇吞棗,反正背的起來,對內容大概可以理解到,能夠應付考試就可以了。以國文來說,那些選錄的課文,根本也沒去仔細思考,文章背後的價值跟精神到底是什麼,作者要傳達什麼想法,只是一個勁的去背解釋,記作者的生平,然後每個句子大概是什麼意思,尤其是那些文言文,就這樣子了。
等到畢業之後,偶然又回想起這些文章,才赫然發現裡面其實擁有無窮的智慧,甚至那些文章根本就是和升學體制的價值背道而馳的,但是當時念的時候根本沒去想這些。不然你如果真的去想這些文章裡面的道理,很有可能讓你質疑自己唸書念這麼辛苦,到底為了什麼?嚴重一點說不定根本讓你把書本扔一邊,不想念了。
後來回想起來,就不免詫異,難道老師也沒發現嗎?還是故意不講,然後我們這些笨學生也沒發現?
以下就找出三篇來,現在不是吵文言文比例還是什麼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吵的正激烈,看那些編教材的委員,是要把這三篇當成大毒草(一篇是文言,兩篇是白話)一樣刪掉,還是要死命的留著。當然,這三篇都是我讀國高中(十幾年前的事)的教材,可能在新的教材裡老早就不存在了。
寄弟墨書
作者:鄭燮
十月二十六日得家書,知新置田穫秋稼五百斛,甚喜。而今而後,堪為農夫以沒世矣。
我想天地間第一等人,只有農夫,而士為四民之末。農夫上者種地百畝,其次七八十畝,其次五六十畝,皆苦其身,勤其力,耕種收穫,以養天下之人。使天下無農夫,舉世皆餓死矣。吾輩讀書人,入則孝,出則弟,守先待後,得志,澤加於民;不得志,修身見於世;所以又高於農夫一等。今則不然,一捧書本,便想中舉人,中進士,作官如何攫取金錢,造大房屋,置多田產。起手便錯走了路頭,後來越做越壞,總沒有個好結果。其不能發達者,鄉里作惡,小頭銳面,更不可當。夫束修自好者,豈無其人?經濟自期,抗懷千古者,亦所在多有;而好人為壞人所累,遂令我輩開不得口。一開口,人便笑曰:「汝輩書生,總是會說,他日居官,便不如此說了。」所以忍氣吞聲,只得捱人笑罵。工人制器利用,賈人搬有運無,皆有便民之處;而士獨於民大不便,無怪乎居四民之末也,且求居四民之末而亦不可得也。
愚兄平生最重農夫。新招佃地人,必須待之以禮。彼稱我為主人,我稱彼為客戶;主客原是對待之義,我何貴而彼何賤乎?
吾家業地雖有三百畝,總是典產,不可久恃。將來須買田二百畝,予兄弟二人,各得百畝足矣,亦古者一夫受田百畝之義也。若再求多,便是占人產業,莫大罪過。天下無田無業者多矣,我獨何人,貪求無厭,窮民將何所措手足乎?
鄭燮就是鄭板橋,這篇文章印象中是我國三時候的課文。這文章意思是說,與其讀書參加科舉,然後滿腦子想當官,不如去種田,對社會的貢獻還大一點。
我忘記當時國三時老師怎麼講解這課文了,不然說實在的,在那種聯考前夕,天天唸書考試快要瘋掉的時候,突然課本裡面跑出一篇教材,告訴你這樣拼命唸書是不怎麼樣的,不如去種田,怎麼都沒有學生覺得怪怪的,可能當時年紀還小,沒什麼批判思考的能力吧。
或許有人會說,裡面只是批判科舉制度,沒有說為了升學而唸書是不好,但你想想,你升學為了什麼?不是為了以後找更好的工作?況且現在想當公務員的不是一大堆?那跟當年為了做官才唸書,不是差不多的道理?一樣是工具性和功利的在唸書啊。
總之我想不會有人真的傻傻的拿著課本跑去跟老師家長說:「鄭板橋說士為四民之末,所以我不要唸書了,我要去種田」,我想不被揍死,也可能會被罵個狗血淋頭吧。
我不太清楚當初那些委員幹嘛選這篇文章在國三的課本裡,我猜也許裡面有人是社會主義者吧?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