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之聲《全球華語廣播網》報道,有這樣一個群體,他們專門從事服務他人和社會的工作,他們被稱作"社會工作者";在一些國家,他們的工作雖然平凡,但具有極高的美譽度和社會地位;在我國,這個群體人數超過30萬,但並不為廣大公眾所了解,甚至有時似乎沒有感覺到他們的存在。今天是他們的節日,每年3月份的第3個星期二,是"世界社工日"。
安娜,2012年初開始在北京西城區仁助社會工作事務所從事社工工作,服務方向是青少年教育支援。
安娜:我是畢業于北京青年志願者學院社會工作專業的,02年級的學生,05年畢業。一直在從事青少年社會公共服務,但是並沒有去做社工,是因為早年人們對社工這個專業,甚至對於社工的身份是沒有任何認可。而近幾年我國各種政策的實施跟推行,使我們社會工作隊伍在不斷的壯大。經過學校的一個推薦,我成為了仁助社工事務所的總幹事,使我作為學習這個專業的人有了一個棲身之地。
今年兩會期間,民政部部長李立國答記者問時表示,我國從事專業社工的人員已超過30萬,但是跟國際相比,我們還處於起步發展的階段。安娜説,30萬的數字涵蓋多層面社工群體,但實際工作中這個隊伍依然薄弱。以北京為例,如今北京擁有社工機構五六十家,但加起來專業的社工人員不過兩三百人:
安娜:可能既有轉制社會工作者也包含我們廣義上理解社區工作者,還有一些是持證社會工作者,以及我們國家相關服務行業一些工作人員都被編入到社工這個行業隊伍裏來。但是在實際工作當中社工隊伍還是很薄弱的,特別是專職社會工作者的隊伍,北京這樣的專業社工機構目前已經達到了50多家,甚至在向步入60家的進程中邁進,60家的專業社工機構裏面做我們這一類的專業社會工作服務專職社會工作者2、300人,隊伍其實還是很薄弱的。
社會工作在美國有著百年曆史,美國人對社會工作的核心定義是幫助解決各種社會問題,其中包括幫助窮人和受不公正待遇者;幫助酗酒和吸毒者;保護婦女兒童;改善少數民族受壓迫的狀況等等。鳳凰衛視駐紐約記者龐哲介紹:
龐哲:紐約市在1736年開始了第一個收容所,接待無家可歸的人,而當前的美國社工則是要有學位、有執照的受人尊重的職業,其中種類也很多,有流浪者社會收容所、兒童福利保護組織等等。有執照社工薪水在美國平均是5萬美元左右,只要有熱情、有志向的人基本上都能有機會申請社工的職位。但是社工也存在一點的危險性,比如説在對一些有智障或者是有精神失措還有對兒童福利當中遇到一些父母不滿意的情況,有時候會産生一些暴力行為。
在美國,社會工作者收入相對較低。究其原因,社會福利機構多依靠國家撥款,並且社會工作者的"産品"不直接産生經濟效益。社會工作雖然很平凡,但很多美國人非常傾心於此,選擇這一職業的人往往都很執著,有使命感和奉獻精神。
在亞洲,中國香港的社工組織很發達。中國日報駐香港記者李濤告訴我們:在香港,每400人中就有一名社工。
李濤:香港的社工管理模式和運作經驗都非常的成熟。根據政府最新的統計數據,香港具有社工資格的人數為17590多人,在這個人口只有7百萬的地方,平均每400個人就有一名社工,比起社工起源的西方國家平均每一千人有一名社工的比例來説,香港社工的發展程度也是遠遠高於發達國家的水準的。在香港,社工是一個必須經過嚴格資格認證的職業,法律規定對社工採取強制註冊管理,未註冊及登記者不得從事社工工作。香港社工的文化水準普遍也比較高,超過9成的社工都具有社會工作的學位或者是學歷。香港知名院校包括香港大學或者是香港中文大學,都開設了社會工作係等相應的學科,保證的相應人才的供應。
社工的工作繁瑣並且辛苦,超過9成的香港社工工作都是幫助老人、小孩、智障人士等社會上相對弱勢的群體。儘管如此,香港人對做社工的熱情不減,這同時也是因為在香港社工的工作是一份比較體面的職務,即使在民間機構任職的社工,剛入職的年輕人的收入也與其他商業公司同等人員的收入差不多,高級的社工月收入甚至可以達到5、6萬每個月。
而在日本,想成為一名社會工作者並非易事,必須進高等學府接受社會工作學專業教育,畢業後再參加嚴格的資格考試,合格者才有機會從事這種工作。全球華語廣播網駐日本特約記者黃學清:
黃學清:日本有400多個非政府組織,日本人一般直接稱呼它的簡稱NGO,他們的活動範圍非常廣泛,從國際支援到援助社區裏有困難的群體,可以説是應有盡有,而且隨處可見。日本很多NGO起源於社區,看到身邊出現問題一些人會聯合起來開展一些活動來解決這些問題,團體就漸漸形成了。也正是因為起源於社區,所以他們做事都非常實在,無論活動的規模怎樣,服務領域是什麼,都有人支援他們,也就是NGO的會員。在日本的NGO裏工作的人以中高年齡的人居多,他們大多有著豐富的社會和人生經驗,有較強公益意識,要應聘NGO的工作並不比應聘一些大企業容易,需要有很強的責任感、積極性和協調性,NGO由於沒有資金和時間慢慢培養人才,所以比較少錄用新的畢業生。那麼在NGO裏工作的人有報酬的固定員工,還有很多是義務的工作人員,400多個NGO中有報酬的只有180個左右。
我們的社會需要更多這樣的溫暖支援和正能量的傳遞。與此同時的,這種溫暖與滿足也需要必要的社會支援,給他們更多平臺。
同時建立社工行業薪酬保障制度等等,這些對他們都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幫助,有了這些可敬可愛的社會工作者們,他們的工作無關利益,只為使命。
資料來源: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