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要不是因為我們是台灣人,這種電影,就像你在有線電視西片台常常看到那種B Movie差不多,好萊塢也不是第一次拿獨裁國家民主運動作為電影題材,就像講緬甸民主運動的Beyond Rangoon(台灣翻成《遠東之旅》),和Costa-Gavras導演關於南美洲獨裁政治的《失蹤》(Missing,Cinemax之前也播過)。還有HBO一播再播,由凱文克萊和丹佐華盛頓主演,講述南非反種族隔離運動的Cry Freedom(哭喊自由) 。
老實說,我對《被出賣的台灣》不是很滿意,裡面有太多劇情上不合邏輯,情節偏離台灣政治史實太多的地方,電影故事線的結構也有點太過鬆散跳躍,不過我也不想一一列舉這些,因為這算是我們所知第一部談台灣政治的電影,不管怎麼樣,總是有人先踏出第一步了。
如果一個電影工作者想拍這種題材,為什麼一定要一次處理那麼大格局的歷史事件?如果你沒有充分的資源去支持你的電影製作的話。去年我曾看過一部羅馬尼亞電影─《無聲婚禮》(Wedding of Silence),講的是史達林時代的東歐,電影描述一對羅馬尼亞的夫妻要結婚,但不幸碰上史達林過世,全國國喪,婚喪喜慶通通禁止,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人民照樣要辦一場熱熱鬧鬧的婚禮,於是很多諷刺、搞笑,但又帶了一點無奈和悲哀的故事就出來了。為什麼這樣子的電影一定要那麼沉重,從一個人民的生活出發,不一定要多大的格局,甚至可以帶著一點輕鬆詼諧,照樣可以刻劃出威權時代的歷史。這種事台灣也不是沒碰過,兩蔣過世不是全台國喪,國片《一九九五閏八月》劇情裡面也演過,因為蔣介石去世國喪,所以黃安和林瑞陽投資的酒店不能開張,導致血本無歸,類似這樣子的故事在台灣應該很多吧?
又像伊朗漫畫家瑪嘉莎塔碧的動畫《茉莉人生》(Persepolis),從一個伊朗女性由童年到成年的回憶,帶入伊朗近代的發展歷史,從50年代Mosaddeq總理被推翻、巴勒維政府獨裁統治、何梅尼掌權、兩伊戰爭......,把個人成長和歷史去結合,不必處理太多大格局的片段,一樣可以引起觀眾共鳴。《茉莉人生》一開始演小女孩在家裡綁著布條,一邊遊行一邊喊「巴勒維下台」,讓大人一臉冏樣,我想起我小時候似乎也幹過類似的事呢!
台灣的電影工業不是那麼健全,電影工作者甚至觀眾對這種題材又不是很感興趣,如果要拍這樣子題材的作品,我想從小處著手可能是比較容易成功的方向。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