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戲院,我一直很納悶,像這樣子題材內容其實很「通俗」的電影,怎麼會弄到變成「長春真善美片」......喔~~不,連真善美都沒有,只有長春戲院一廳上映。明明內容就不是所謂「藝術電影」,怎麼會好像包裝成藝術電影一樣?當然要搞到整條院線幾十個廳可能太誇張,但是至少加個長春隔壁的「學者」,或者真善美隔壁的「絕色」應該票房也還撐的住。(今天開始《沒有耳朵的兔子》開始在信義威秀上映。)
為什麼片商會只在長春放?可能是對票房沒信心吧?當然,台灣觀眾的觀影習慣是很受好萊塢電影文化的宰制,對於非英語系的電影接受度不高,地理文化接近的日本、韓國片票房都不一定好了,何況是更遙遠的德國。但是,這幾年的歐洲電影也不是沒有上過台灣商業院線的,像《羊男的迷宮》、《靈異孤兒院》、一大堆都取名叫「巴黎◎◎◎」的法國片,都有不錯的票房成績(以非好萊塢片在台灣電影市場而言)。
去年《海角七號》在台灣創下一大堆國片票房記錄,所以非好萊塢英語系的電影只要賣的話,媒體或宣傳就愛說這是「◎◎版《海角七號》」,也不管這些不同國家的電影在本國電影史的脈絡各自有什麼差異。像《媽媽咪呀》在英國票房破36億台幣,就說是「英國版的《海角七號》」;捷克片《布拉格練習曲》上映「打破捷克歷年來最高觀影人次記錄。高達100多萬的觀影人次,佔捷克一千萬人口的10分之1,創下606萬美金的票房(將近兩億台幣),打敗好萊塢電影《哈利波特:火盃的考驗》、《魔戒三部曲:王者再臨》,甚至也打敗同年上映的《哈利波特:鳳凰會的密令》」,就說這片是「捷克人心目中的《海角七號》」。網路上也有影評說本片是「德國版海角七號」。我在想,《沒有耳朵的兔子》哪裡跟《海角七號》像?很諷刺的,我第一個想到的共同點卻是─雖然台灣的電影宣傳一直標榜它的「非好萊塢性」,但是還是充滿「好萊塢」色彩,而他們的「好萊塢成份」,也跟他們票房的成功脫不了干係。
不管怎麼看,《沒有耳朵的兔子》都是很美國好萊塢色彩電影。再怎麼不了解電影的人,片頭一開始斗大的WB(華納兄弟)Mark應該就可以告訴你這片的血統如何了,我猜測本片在德國票房的成功,跟美國的電影工業行銷策略應該有關係。而《海角七號》的發行商是美商的博偉,這點在很多討論「海角現象」的時候似乎常常被(刻意)忽略,當然,《海角七號》的成功並不完全是由於美商發行的緣故,過去幾年也不乏有美商製作發行的台灣片,《海角七號》的成功自有其他獨到的地方。
至於電影的情節部份,我沒看過《海角七號》,所以《海角七號》電影本身有多少好萊塢元素在裡面,沒辦法多說什麼。但是,至少導演部份,《海角七號》的「國產成份」要高的多了。《沒有耳朵的兔子》男主角兼導演Til Schweiger在好萊塢打滾多年,演過好幾部好萊塢電影。至於情節方面,像一個大男人跑去跟一堆小朋友鬼混,又跟女老師發生感情就很像阿諾演的《魔鬼孩子王》;女主角Nora Tschirner臉蛋就很像Scarlett Johansson,如果她也去染成一頭金髮就更像了,所以就像在看德國版《豪門保姆日記》;一些笑點的鋪陳,像是法官是男主角律師的前妻、踩到小孩亂丟的玩具跌個狗吃屎、男主角跌到餐廳時屁股還露出來....這種很直接的搞笑手法常常都可以在好萊塢電影看到(一般歐洲電影不是不搞笑,但是不會常常拿婚姻、肉體去搞笑,又那麼直接);而電影主軸「男主角被判罰社區服務,而意外發生一段感情」的橋段,有點類似1991年米高福克斯主演的《好萊塢醫生》(Doc Hollywood);連那張男主角跟女主角在床上的電影海報,都很有早期黑白電影時代好萊塢愛情片的風格。
因此像片商宣傳的那樣,只用《海角七號》跟《沒有耳朵的兔子》作例子,就說「2008年似乎是各國電影擺脫好萊塢電影霸權宰制的一年」,實在是言之過早。因為光以這兩部電影而言,它們的成功還是依賴一部份「好萊塢元素」。
另一個共同點就是─票房大賣,就市場方面而言,《海角七號》在台灣的意義,要更勝過《沒有耳朵的兔子》在德國。《沒有耳朵的兔子》之前,僅就這幾年,德國電影已經有《再見列寧》(2003)、《竊聽風暴》(2006)、《帝國毀滅》(2005)等片在市場上的成功。《再見列寧》「觀影記錄超過400萬人,在德國上片第一個月,票房遠高過《哈利波特:神秘的魔法石》,累積票房擊沉《鐵達尼號》,成為德國影史票房冠軍。」,最後是創下近七百萬觀影人次;《竊聽風暴》「創下了超過一百五十萬人的觀影人次,賺進了將近四億多台幣的票房營收(歐元1,030萬)」,《帝國毀滅》在德國也賣超過四百五十萬觀影人次。也是跟本片一樣在去年上映的《惡魔教室》(之前也在台灣上過院線,並且在金馬國際影展放映,男主角就是有在本片客串的光頭演員Jürgen Vogel)「在德國映演超過6個月,總票房高達2,300萬美金,相當於7.7億台幣,在所有德國片中排名第三。」所以德國電影雖然也是被好萊塢電影佔去大部份票房,但並不像台灣那麼一面倒,更不像台灣過去幾年只要賣過一千萬台幣,政府、媒體、電影導演就要一直說「國片復甦了~~~~」。
如果要說這片跟一般好萊塢片有什麼不一樣的話,大概只有兩方面,一個是尺度,《沒有耳朵的兔子》裸露跟性愛的情節比美國好萊塢的電影露骨多了,這也是因為歐洲電檢的尺度比美國MPAA的規定要寬鬆多了,所以故事雖然是發生在幼稚園,但是幼稚園小朋友可不准看,因為本片是「輔導級」的;第二個方面是我大姊講的,講愛情或男女關係的大道理佔很多地方,雖然好萊塢電影也會有很多片段是劇中人物在大談愛情的大道理,但是像本片那樣長篇大論,一講好幾分鐘還好幾段,還真的是很少見,我大姊說,德國人就是喜歡什麼事都要有大道理,如果我是導演或製片,這些一直講大道理的片段大概都會被剪掉。
我說世界電影工業要完全在資金、市場、手法上擺脫好萊塢,還差的遠,所以也不必一兩部電影在自己國家賣特別好,就一直說世界電影已經擺脫好萊塢宰制這種事。其實好萊塢以外的好電影一直都有,但是在台灣,觀影的消費者心中就一直有一個毫無根據的公式─「好萊塢=講英文的電影 =好看的電影 =商業片 =比較看得懂,非好萊塢電影 =不是講英文的電影=藝術片=看不懂,一定很無聊」,只是看你有沒有用心去發掘吧?
整體而言,就愛情電影來說,《沒有耳朵的兔子》還算是夠水準的,雖然有些好萊塢的元素,但是導演還是有拍出自己的風格和想法,雖然有因襲好萊塢電影的部份,但是一些構想仍然看得出創新的地方。而且不像《再見列寧》、《竊聽風暴》、《帝國毀滅》這些過去幾年賣座的德國電影,說教成份濃厚。這也是世界上很多想發展自己國家電影工業的人在思考的,是否有辦法在通俗電影的領域打敗美國電影工業?這可能還是不得不借重一些好萊塢元素,但是重點還是要做出自己的東西,如果從這部電影而言,我想算是成功的。
我朋友常常說我討厭國片或好萊塢片,其實愛電影的人只要電影好看就欣賞,不會去管他是哪個國家的電影,說到國片,像台灣這幾年拍的那一堆不知所云的爛片,我還寧可去看好萊塢電影咧。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