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如杏(台北市社工師公會前任理事長、心理衛生專科社工師)

經過一番激烈競爭,產生了22位新(或連任)縣市首長,未來四年將帶著地方發展,身為小市民除了盡義務投票外,我們更關心這些新縣市長如何經營市政,特別社會福利。

社會福利是處理「貧病愚懶髒」社會最底層人的問題,其中貧窮是社會問題的根源,各國在經濟進步同時,也面臨貧窮與貧富不均的社會議題,因此社會福利有殘補性福利、支持性福利與補充性福利,透過福利服務處理社會問題。

過去因為選舉壓力,許多地方政府將社會福利做成「選民服務」,針對個案給予補助,透過媒體塑造首長親民形象,台灣最早的福利法規是社會救助法,早年更是政黨不分,將社會福利視為特定政黨的德政。因此長期以來民眾對於社會福利停留在社會救助,天災人禍之後的處理。

其實,除了個人貧窮,不當的施政也會造成貧窮或貧富不均,例如不當徵收拆遷民宅,讓住民無家可歸或因此落入貧窮;或是買票式的福利(例如,消費卷、對特定對象的補助),不但沒有真正落實社會福利所重視的正義,反而成為服務政治、造成福利排擠,背離社會福利精神。支持性或補充性的福利例如托育服務,年金等,透過不同的福利服務提升民眾生活品質。

社會福利精神是公平與正義,也是許多候選人的競選口號,其中公平是指政策要考量讓最多數人得到最大利益,正義是將資源給需要的人,社會福利是執政者對民眾的承諾,透過政治讓人民幸福,這是民眾應有的權益,不需要感激政府,反而應該監督政府是否確實執行。

政府除了必要的福利補助,更要提出積極作為改善社會貧富不均,改變造成福利依賴貧窮循環的因素,讓社會福利確實照顧民眾「從出生到墳墓」,也讓社會福利回歸專業,讓基層社工師提供專業服務,不需受政治干擾。

期許新人新政,對於社會福利能跳脫過去的思維,讓政治歸政治,社會福利專業歸專業,建置專業社會福利,才是永續經營之道。


資料來源:社會福利不是政黨德政  即時新聞  20141202  蘋果日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w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