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茲 簡軍波
以英國、德國、法國等地為代表的西歐發達國家,素來以高福利和良好的生活環境而著稱,這也吸引了世界上其他地方移民的目光。但是這些地方與移民之國美國比起來,移民難度要大得多,其中存在的問題也不少,如果人們真的想到西歐國家定居,恐怕需要事先進行很多考慮。
從生到死政府都埋單
西歐發達國家的福利政策一向是這些國家引以為傲又深感頭痛的問題,可以這麼說,作為英法德等國的正式國民,完全可以依靠福利制度生活,即便不去工作也能生活地較為安逸,但是同時,這些政策也增加了政府的負擔,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人們工作的熱情,為很多有識之士所詬病。
以德國為例,當一個孩子落地之後,他就能享有國家按月發放的撫養費,父母基本上不用擔心會增添過多的開支。如果孩子生得多,到第三個第四個孩子的時候撫養費數額還會增加。當這些孩子上學之後,他們也能夠接受完全免費的教育,就算是上大學,都不用繳納學費。如果家庭條件不太好,還有名目眾多的獎學金和助學金來幫助這些孩子。
同時,在德國,幾乎所有有收入的人都參加了醫療保險,不同的只是高收入者可以自己選擇是參加私人醫療保險還是參加法定醫療保險,而低收入者則必須參加法定醫療保險。由於德國經濟實力雄厚,德國醫保服務的範圍、項目和內容都非常廣泛。參加法定醫療保險的被保險人(包括家屬和未成年人),不管其當時經濟狀況如何,都可以得到及時、免費的治療,就診不需要支付現金,病人可以在保險基金認定的醫院以及治療範圍內自由就診,並可以自由選擇開業醫師和專科醫師,而諸如視力檢查、看牙等等項目都可以納入保險範圍。
而在英國,失業保險的存在,可以讓一家十餘口人即便沒有一個人去工作,也能從容地生活。這其中,包括由政府提供的免費住宅、低保津貼和給孩子的撫養費。如果有人投機取巧,把政府給的房間出租,那麼租金又成為一筆收入。很多人因此就算失業,也不願意再去設法找到新的工作。
同時,這些國家的國民如果去世,也不用擔心喪葬費用,政府會提供免費的墓地。真可謂是從生到死,政府都會埋單。
移民政策持續緊縮
但與高福利的誘惑相比,緊縮的移民政策卻讓有意移民的人們感到頭痛。特別是今年近幾個月以來,歐洲各地都傳來了移民政策的消極信號:意大利米蘭移民聚集區發生了幾百人參與的騷亂,政府派遣武裝部隊清除意大利南部非法非洲移民聚集地;英國保守黨大衛·卡梅倫在當選之前表示,如果保守黨獲勝將削減 25%的移民;法國移民部長埃裡克·貝松表示,2009年法國的合法和非法移民數量都有所下降,而總統薩科齊則計劃禁止穆斯林傳統服裝以及其他少數民族習俗;即使是對移民最友好的瑞典,也通過公投修改憲法,禁止修建穆斯林尖塔。
歐洲從上世紀末開始,總體趨向於縮緊移民政策。現在的移民政策收緊,主要指兩個方面,一個是家庭團聚,再有一個就是新移民。比如說以學生簽證方式的移民,對這群人實行移民收緊政策,來控制移民總量。但是在傳統觀念上,歐洲並不認為來自美加等地的人是移民,他們所指的,主要是第三世界的移民。隨著此次金融危機的爆發,歐洲各國,特別是老牌資本主義國家針對移民的情緒再度有所抬頭。
這是因為,無論德國也好,法國和英國也好,這些國家存在一個很龐大的失業群體,大概占勞動力的10%左右,這個群體傾向於把所有的怨氣都發洩在移民身上,他們認為是移民影響了他們的就業問題,但其實事情並非如他們所想。外來移民所從事的行業大多數都是收入比較低、工作條件比較差的行業,移民和當地人之間不存在替代關係,兩個勞動力市場並不衝突。實際情況是,外來移民的失業率往往更高。
以法國為例,每年,都會有成年上萬的外國人歷盡艱辛到法國工作或定居,在這些人當中就包括來自其他法語國家或原殖民地國家的移民,多屬非洲裔和阿拉伯裔。這些心懷“法國夢”的“異邦人”曾經在2005年和2007年,在巴黎近郊分別發動過兩起大的騷亂。這些騷亂多是由那些所謂海外新移民和移民第二代所發起的,多數來自原殖民地國家和阿拉伯地區。這些新一代移民一般通過“家庭團聚”來到法國,然而由於語言和教育水平問題,到來之後多數融入困難,很難找到工作。法國目前的失業率為10%左右,而移民的失業率達20%以上;第二代移民也因為社區封閉或家庭教育條件較差而成為“問題少年”。正是這些無所事事的新移民和移民後代最終引發了兩場震驚法國社會的街頭騷亂。
文化衝擊成為難解癥結
而深刻影響移民政策走向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外來移民帶來的文化衝擊。在法國,移民政策未能塑造移民對法國的國家認同,而這一政治認同的缺失又會加深文化認同的缺乏,移民在被忽略、受歧視和深懷怨恨的情緒中,自覺或不自覺地在身體裝飾和日常行為等生活習慣中強化祖國的文化特性。
比如,在這些新移民和二代移民中有不少具有伊斯蘭文化背景。據說在巴黎街頭,每10個行人當中就會有一個穆斯林,可見穆斯林人口在移民當中的比重之大。而穆斯林在保持自身文化特性和抗拒世俗化方面比較突出。也因為如此,關於是否應該禁止穆斯林女性在公共場合佩帶頭巾的問題才會存在激烈的爭辯和受到穆斯林移民社區的強烈反對。由於穆斯林人口在法國的快速增加使移民問題增添了宗教色彩,並成為敏感話題。有歐洲學者已開始討論所謂法國甚至歐洲的“綠化”問題(穆斯林崇尚綠色),雖有杯弓蛇影之嫌,但也非無風起浪。
而在歐洲不少歷史悠久的國家中,本土地域觀念強烈的民眾對踏入自身生活圈的移民往往過度敏感。特別是移民和下層百姓接觸較多,民眾的反應會格外強烈。在英國的歷史上,移民政策一直都比較松,但是現在也在收緊。英國的限制移民問題之所以還沒有法國那麼嚴重,是因為它的移民主要來自印度、巴基斯坦等國家,是一些英國的前殖民地國家,在文化方面並沒有法國那麼敏感。
然而,歐洲移民問題的實質終究不是純粹的宗教問題,也不單純是文化問題,而是帶有經濟、社會和文化性質的綜合性問題。無論移民問題多麼嚴峻,歐洲的英法意德等地依然需要移民。歐盟議會在2008年11月20日宣佈了“藍卡計劃”,以借鑒美國的綠卡制度吸引來自第三世界國家的高素質移民,即“知識移民”或“科技移民”,並嚴格限制“勞工移民”的數量。但實際上,不少發達國家已進入老齡化社會,許多工作和農莊的勞動力明顯不足,許多體力勞動必須要由移民來承擔,限制移民只會進一步擴大用工缺口。
對歐洲的移民政策制定者而言,他時刻會面臨一個難題:在保持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維護本國文化獨特性和保持多元主義文化傳統之間如何保持平衡?不管怎樣,移民問題需要獲得嚴肅和理性的對待,移民(即使是非法移民)需要獲得所在國的尊重和實現夢想的機會,這不僅關乎社會公平,在全球化時代,也關乎我們所有人的安全、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權利。
資料來源:環球雜誌‧新浪雜誌
以英國、德國、法國等地為代表的西歐發達國家,素來以高福利和良好的生活環境而著稱,這也吸引了世界上其他地方移民的目光。但是這些地方與移民之國美國比起來,移民難度要大得多,其中存在的問題也不少,如果人們真的想到西歐國家定居,恐怕需要事先進行很多考慮。
從生到死政府都埋單
西歐發達國家的福利政策一向是這些國家引以為傲又深感頭痛的問題,可以這麼說,作為英法德等國的正式國民,完全可以依靠福利制度生活,即便不去工作也能生活地較為安逸,但是同時,這些政策也增加了政府的負擔,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人們工作的熱情,為很多有識之士所詬病。
以德國為例,當一個孩子落地之後,他就能享有國家按月發放的撫養費,父母基本上不用擔心會增添過多的開支。如果孩子生得多,到第三個第四個孩子的時候撫養費數額還會增加。當這些孩子上學之後,他們也能夠接受完全免費的教育,就算是上大學,都不用繳納學費。如果家庭條件不太好,還有名目眾多的獎學金和助學金來幫助這些孩子。
同時,在德國,幾乎所有有收入的人都參加了醫療保險,不同的只是高收入者可以自己選擇是參加私人醫療保險還是參加法定醫療保險,而低收入者則必須參加法定醫療保險。由於德國經濟實力雄厚,德國醫保服務的範圍、項目和內容都非常廣泛。參加法定醫療保險的被保險人(包括家屬和未成年人),不管其當時經濟狀況如何,都可以得到及時、免費的治療,就診不需要支付現金,病人可以在保險基金認定的醫院以及治療範圍內自由就診,並可以自由選擇開業醫師和專科醫師,而諸如視力檢查、看牙等等項目都可以納入保險範圍。
而在英國,失業保險的存在,可以讓一家十餘口人即便沒有一個人去工作,也能從容地生活。這其中,包括由政府提供的免費住宅、低保津貼和給孩子的撫養費。如果有人投機取巧,把政府給的房間出租,那麼租金又成為一筆收入。很多人因此就算失業,也不願意再去設法找到新的工作。
同時,這些國家的國民如果去世,也不用擔心喪葬費用,政府會提供免費的墓地。真可謂是從生到死,政府都會埋單。
移民政策持續緊縮
但與高福利的誘惑相比,緊縮的移民政策卻讓有意移民的人們感到頭痛。特別是今年近幾個月以來,歐洲各地都傳來了移民政策的消極信號:意大利米蘭移民聚集區發生了幾百人參與的騷亂,政府派遣武裝部隊清除意大利南部非法非洲移民聚集地;英國保守黨大衛·卡梅倫在當選之前表示,如果保守黨獲勝將削減 25%的移民;法國移民部長埃裡克·貝松表示,2009年法國的合法和非法移民數量都有所下降,而總統薩科齊則計劃禁止穆斯林傳統服裝以及其他少數民族習俗;即使是對移民最友好的瑞典,也通過公投修改憲法,禁止修建穆斯林尖塔。
歐洲從上世紀末開始,總體趨向於縮緊移民政策。現在的移民政策收緊,主要指兩個方面,一個是家庭團聚,再有一個就是新移民。比如說以學生簽證方式的移民,對這群人實行移民收緊政策,來控制移民總量。但是在傳統觀念上,歐洲並不認為來自美加等地的人是移民,他們所指的,主要是第三世界的移民。隨著此次金融危機的爆發,歐洲各國,特別是老牌資本主義國家針對移民的情緒再度有所抬頭。
這是因為,無論德國也好,法國和英國也好,這些國家存在一個很龐大的失業群體,大概占勞動力的10%左右,這個群體傾向於把所有的怨氣都發洩在移民身上,他們認為是移民影響了他們的就業問題,但其實事情並非如他們所想。外來移民所從事的行業大多數都是收入比較低、工作條件比較差的行業,移民和當地人之間不存在替代關係,兩個勞動力市場並不衝突。實際情況是,外來移民的失業率往往更高。
以法國為例,每年,都會有成年上萬的外國人歷盡艱辛到法國工作或定居,在這些人當中就包括來自其他法語國家或原殖民地國家的移民,多屬非洲裔和阿拉伯裔。這些心懷“法國夢”的“異邦人”曾經在2005年和2007年,在巴黎近郊分別發動過兩起大的騷亂。這些騷亂多是由那些所謂海外新移民和移民第二代所發起的,多數來自原殖民地國家和阿拉伯地區。這些新一代移民一般通過“家庭團聚”來到法國,然而由於語言和教育水平問題,到來之後多數融入困難,很難找到工作。法國目前的失業率為10%左右,而移民的失業率達20%以上;第二代移民也因為社區封閉或家庭教育條件較差而成為“問題少年”。正是這些無所事事的新移民和移民後代最終引發了兩場震驚法國社會的街頭騷亂。
文化衝擊成為難解癥結
而深刻影響移民政策走向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外來移民帶來的文化衝擊。在法國,移民政策未能塑造移民對法國的國家認同,而這一政治認同的缺失又會加深文化認同的缺乏,移民在被忽略、受歧視和深懷怨恨的情緒中,自覺或不自覺地在身體裝飾和日常行為等生活習慣中強化祖國的文化特性。
比如,在這些新移民和二代移民中有不少具有伊斯蘭文化背景。據說在巴黎街頭,每10個行人當中就會有一個穆斯林,可見穆斯林人口在移民當中的比重之大。而穆斯林在保持自身文化特性和抗拒世俗化方面比較突出。也因為如此,關於是否應該禁止穆斯林女性在公共場合佩帶頭巾的問題才會存在激烈的爭辯和受到穆斯林移民社區的強烈反對。由於穆斯林人口在法國的快速增加使移民問題增添了宗教色彩,並成為敏感話題。有歐洲學者已開始討論所謂法國甚至歐洲的“綠化”問題(穆斯林崇尚綠色),雖有杯弓蛇影之嫌,但也非無風起浪。
而在歐洲不少歷史悠久的國家中,本土地域觀念強烈的民眾對踏入自身生活圈的移民往往過度敏感。特別是移民和下層百姓接觸較多,民眾的反應會格外強烈。在英國的歷史上,移民政策一直都比較松,但是現在也在收緊。英國的限制移民問題之所以還沒有法國那麼嚴重,是因為它的移民主要來自印度、巴基斯坦等國家,是一些英國的前殖民地國家,在文化方面並沒有法國那麼敏感。
然而,歐洲移民問題的實質終究不是純粹的宗教問題,也不單純是文化問題,而是帶有經濟、社會和文化性質的綜合性問題。無論移民問題多麼嚴峻,歐洲的英法意德等地依然需要移民。歐盟議會在2008年11月20日宣佈了“藍卡計劃”,以借鑒美國的綠卡制度吸引來自第三世界國家的高素質移民,即“知識移民”或“科技移民”,並嚴格限制“勞工移民”的數量。但實際上,不少發達國家已進入老齡化社會,許多工作和農莊的勞動力明顯不足,許多體力勞動必須要由移民來承擔,限制移民只會進一步擴大用工缺口。
對歐洲的移民政策制定者而言,他時刻會面臨一個難題:在保持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維護本國文化獨特性和保持多元主義文化傳統之間如何保持平衡?不管怎樣,移民問題需要獲得嚴肅和理性的對待,移民(即使是非法移民)需要獲得所在國的尊重和實現夢想的機會,這不僅關乎社會公平,在全球化時代,也關乎我們所有人的安全、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權利。
資料來源:環球雜誌‧新浪雜誌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