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強權眼中釘 如今埋首爭撥款
【明報專訊】2007年曾蔭權競選連任特首,社福界選委兼香港社會工作者總工會(下稱「社總」)的中堅黃鳳玲收到曾蔭權來電拉票,最終黃鳳玲和社總另外12個選委將神聖一票投給梁家傑,「我們看不到曾蔭權為社福界做了什麼」。
「社總是強權的眼中釘。」成立30年的社總,曾被港英政府視作反建制力量,80年代中英談判後,又變成港英培育政治明星的搖籃,由爭取代議政制發展到八九民運都一直堅守前線。但改朝換代後,社總在政壇的光芒日趨暗淡,昔日昂首引領弱勢社群的北斗星,紛紛為個人前途低頭感嘆。
不過,社總中人堅持「民生政事皆關注」的歷史傳統,近日向會員廣發電郵:「記住,5.16去投票。」
1970年代,劉松仁、伍衛國主演的電視劇《北斗星》,描劃外展社工的熱血熱誠,那時社工是社會最前線的閃閃新星。1979年,社工帶領油麻地艇戶上街爭改善居住環境,結果被控非法集會。同年社署提出福利職級檢討,卻剔除志願機構,兩件事併合如同火山爆發,觸發近500名敢言北斗星從星塵跌落凡間組成社總,黃鳳玲與麥海華是前鋒。
麥海華是首屆社總會長,那個年頭他每天跑到鑽石山大磡村木屋區,組織居民防火掃垃圾。住屋是最貼身的民生議題,「社工日日落區,就拉覑街坊跑去見官爭水、電、信箱」。麥、黃兩人當年每隔兩三天就和居民開政策聯席會議,又度橋搵噱頭,化驗飲用的山邊水,每半個月例牌開記招曝光搶輿論。
孕育李華明、馮檢基、楊森政治明星
「80年代的社工,不止關心弱勢,還緊貼政制。」麥海華最記得當年反公安法例,「三個人出街會被控、派傳單屬非法,我們就出來反」。六七暴動後,港英政府收緊民間監控,社工組織街坊凝聚一股浪濤衝擊建制,北斗星一度被權力核心視為眼中釘。
直至中英談判揭幕,英方為加快民主步伐,引入區議會選舉,地區工作根深柢固的社工,參政自然穩操勝券。「李華明、馮檢基、楊森、羅致光,都於那時冒起走紅。」麥海華記得,社工變成港英培育的政治新星後,理直氣壯爭取八八直選,左右逢源中英雙方,「我們曾經帶隊北上見時任港澳辦主任姬鵬飛,學習社會科學民主發展」。
直至八九民運,社總站在最前線挺北京學生,黃鳳玲單人匹馬走到北京隨街貼香港報紙,麥海華則加入支聯會,至今21年。「六四後,社總與中方之間有一道無形裂痕,至今仍抹不掉。」
黃鳳玲說:「八九之前當社工,不單參政獲得滿足,就連扶助弱勢社群的本職,也做得較今天起勁。」她舉例,以前會安慰新移民:「唔使擔心,香港地肯捱就有出頭。」如今,社會競爭激烈,機會買少見少,社工不僅為草根感到手足無措,自身也難保。
三十出頭的社工梁鏜烈有感而發:「十年年資以下的社工都欠安全感,自己飯碗隨時不保,想幫低下層發聲都有心無力。」
社總﹕不畏強權30年 籲今日投票
「整筆過撥款推行後,社工的薪水被壓。機構為爭撥款,講究出風頭、知名度、使用率,在衡工量值講達標的文化下,社工壓力分分鐘爆煲。」梁鏜烈感嘆當今社工是泥菩薩過江,幫人本職力有不逮,如何還有動力投身複雜政事?
社總總幹事黃強生表示,全港現有1萬名在職社工,當中一成為社總會員。「30年前社總成立時,在職社工只有一千多人,但有一半是社總會員。」他認為,當今社會服務趨向機構各有各做,行業挑戰令社工志氣低落,不再像30年前的北斗星會團結,朝覑某個關注點,站出來。
社福界流傳「曾特首最討厭社工」之說法,社總中堅懶理傳言,卻一致表明:他們會執著於30年前定下的堅持——不畏強權。「社總的歷史傳統是『民生政事皆關注』,所以我們叫人今天出來投票。」
明報記者 盧曼思
資料來源:明報新聞網-港聞
留言列表